全国服务热线:15252608551
谱牒文化研究Navigation
新闻中心News
联系我们contact us
地址:
江苏泰州市高港区刁铺街道环溪路13号
邮编:
225423
电话:
15252608551
传真:
0523-86161315
谱牒文化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谱牒文化研究
读家谱传语再叙苏州阊门迁徙添加时间:2019-02-21 10:31:26

明朝洪武年间,江南地区发生过一次大规模的移民迁徙事件,明太祖朱元璋下令,举迁江南苏州、松江、嘉兴、湖州、杭州五府约40余万人口至苏北,民间称为“洪武赶散”。据文史专家考证分析,这可能是朱元璋为了抑制江南地区的豪门望族,为了快速恢复战乱后满目疮痍的江淮地区经济,更为了惩治与其激烈对抗的张士诚旧时势力而作出的一项重大举措。阊门地处苏州古城西北,连通京杭大运河,作为水陆要冲,交通便利,因此成为数十万移民的集散之地。至今,苏北广大地区的移民后裔们,都自称“祖居阊门”,阊门也因此被称为中国第二大朝宗圣地,仅次于山西洪洞大槐树。

但是,这一场声势浩大的“洪武赶散”,在正史中居然没有记载。《明史·食货志一》记有明初移徙之事,并言“太祖时徙民最多”,然所记移民涉及江南者三条:一为徙苏、松、嘉、湖、杭民之无田者四千余户往耕临濠;一为徙江南民十四万于凤阳;一为屡徙浙西及山西民于滁(州)、和(州)、北平、山东、河南,并未言及移徙江南之民往耕苏北一带。《江苏通史》转引《明太宗实录》,吴元年(1367年)十月,朱元璋军队攻克平江,“徙苏州富民实濠州”,正德《姑苏志》也记载:“盖洪武以来,罪者谪戍,艺者作役,富者迁实京师,殆去十之四五。”由是,另一派持相反观点的专家认为,民间广为流传的“及士诚败至身虏,明主(朱元璋)积怨,遂驱逐苏民实淮扬二郡”观点实不足信,比较可信的说法是,明初,朱元璋为惩罚苏、松等江南缙绅支持张士诚反抗,对苏、松等江南地区实行重赋政策,为了逃避重赋压榨,江南百姓(这其中有相当部分是随张士诚进入江南的苏北原住民)组织集体逃亡苏北的自发行动。

无论是官方未承认的“洪武赶散”,还是事实上的自发行动,可以肯定的是,明朝初年,确有大规模的人口聚集阊门,辗转北上,渡过长江,奔向那既广袤又荒凉的苏北大地。

同时近代的我也从家谱中牢牢记住了那个名字,阊门。阊门之外,到底有着怎样颠沛流离的乡愁?

元末明初,连年征伐,人口凋零,苏北大地作为主战场之一,同样满目疮痍,一片凄凉。数十万民众由南而北,辗转定居于主要是淮扬二府治下的各个县域,面对赤地千里的平泽和已然陌生的环境,其中的苦楚和伤痛可想而知。

一江之隔,而落差巨大。自晋室南渡以降,江南向来便是富庶的代名词,市井辐辏,民生繁荣,相反,江北地广人稀,村居寥落。更兼江淮之间常处于南北政权对峙的边界地带,许多时候更偏重军事价值,自然居民不多。这种差别对比仅从地图上就可以看出。

谭其骧教授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上,江南一直州府稠密,自南京往东,至钱塘江以北,基本保持六七个州府的建制,镇江(润州)、常州、苏州、嘉兴、湖州、杭州等,一直是比较稳定的地区行政中心,元代以后,松江(今上海地区)异军突起,一跃成为全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跻身大府行列。而面积广阔的江北地区,行政管辖变化较大。以淮河以界,淮南以区比较固定的行政中心只有扬州、淮安(楚州),泰州(海陵)一度成为州治,更多时候只作为县邑,至于南通,唐时尚为海中沙洲,州治时间更短,不足为论,盐城则一直为县。淮北以区变化更大。徐州虽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地位重要,但基本作为中原城市存在,与江淮文化较为殊远。连云港古称海州,地位时降时升,在州县之间徘徊。宿迁地区(包括古泗州)州治飘忽不定,或与水系变化相关。不过总的说来,隋唐以前,淮北以区大体保持徐、宿、连并列的行政格局,而随着江南的不断崛起,北方的相对衰退,淮北地区的行政格局有弱化的倾向,除徐州地位比较稳定外,连、宿作为州府时存时无,海州偏居一隅尚可独立,宿迁地区则经常并入楚州了。

这种情况在明代演绎到了极致。如果说元代地域辽阔,行政区划较大尚可接受的话,那么明代的这种行政划分则有些不好理解了。偌大的苏北地区,除徐州偏居西北一角外,其余竟只设淮安、扬州二府,连元时的高邮军(相当于府)都取消。反观其时的江南,自应天府(南京)向东南,镇江、常州、苏州、松江、嘉兴、湖州、杭州府依次排列,秩阶井然。这种区划对比,一方面固然说明江南重要,不能不精耕细作,另一方面也说明历经战乱,原本在经济文化上相比江南差距较大的江北似乎变得更不重要了,乃至可只设淮扬二府。

在这样的背景下,从江南富庶之乡迁至江北贫瘠之地的心理落差可想而知。苏、松、嘉、湖、杭所在的江南,唐代以后便是全国最为繁盛殷富的地区。韩愈就说:“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明中叶,户部尚书邱濬又说:“以今观之,浙东西又居江南十九,而苏、松、常、嘉、湖五府又居两浙十九也。”据史料记载,明代财赋收入的一半以上来自江南,仅苏州一府,就贡献了全国约十分之一的财税,松江府排名第二。入清,情况依旧,“然财赋之重,首称江南,而江南之中,惟苏、松为最。”财税甲天下,一直是江南的身份象征和重要标签。

由是观之,当来自苏、松、嘉、湖、杭五府的数十万民众聚集在阊门之外拥挤的水陆码头时,他们的心情也就不难理解了。不论是被朝廷驱使的“洪武赶散”,还是自发组织的集体迁移,他们内心都是带着巨大的失落。是的,不管出于什么缘由,什么目的,他们即将离开故乡了,脚下的这片土地,哪怕再苦,再累,也是全国的经济中心,是人们目光聚焦的地方,而如今,他们终将低下高傲的头颅,溯流而上,去往江北那片苍凉的土地。即使有些人是旧地重回,但这么一走,江南是再也回不去了,自己,包括子孙后辈。那种强烈的挫败感,是难以言说的刻骨铭心和永生难忘。

所以,这种“洪武赶散”或自发迁徙与其说是一种政治事件,一种经济社会现象,不如说是文化的迁移或垦殖。

如汹涌的激流经历了短暂的高潮之后逐渐平缓,慢慢变得风平浪静波澜不惊,它会开始怀念最初来自的那个地方,文化上的寻根同样如此。经历了人生大起大落的移民们来到苏北大地,适应了新的环境,慢慢地繁衍生息,把生命的火种传递给子孙后代,可以说,他们无论在体貌特征、语言风俗、生活习惯上都越来越本土化了,成为了地地道道的苏北人,但是,他们在思想深处,仍残留着自己的文化之根。他们来自苏州阊门,吴越始终是自己的故土,是自己的精神原乡,脚下广袤的江淮泽野,只是躯体漂泊的所在。

世界上最难以改变的东西之一是文化传承。文化是一个民族或群体文明传统、价值观念的外在体现,即使经过几百年的时光流变,有些东西仍然顽强地生长着。时至今日,在黄海之滨的这片土地上,有些习俗或传说还是保留得那么顽固,甚至难以理解。比如,据说在扬州、泰州、淮安、盐城等地,大多数当地人都会把睡觉叫作“上苏州”或“上虎丘”;凡是阊门移民的后裔,其小脚趾的趾甲都裂成两半,而有的地方不少人的确如此;姜堰某地吴氏宗族,生时姓吴,死后牌位上均改姓张;早年盐城人到苏州打工,常常戏谑说是“到老外婆家去”;盐城便仓镇有座风格类似的“苏州园林”,其中的枯枝牡丹相传是从苏州移植而来,青墩镇上有棵600年的皂荚树,相传也是当初移民种植……

更多的文化印记反映在各地宗族的家谱上。目前大丰共发现43种家谱,其中明确记载祖先系明朝初年由苏州阊门迁入的有29种;宝应的“朱刘乔王”四大望族,皆自称是明初从苏州迁入;民国《泗阳县志》记载,县内的席、唐、吴、朱四族,明初分别从苏州的东洞庭山、昆山、吴县枫桥等地迁入;1990年版《阜宁县志》记载,明朝洪武年间从苏州阊门迁来县境的就有羊、戴、王、孙、顾、刘、史、朱、郑、侯、陈、夏、李、周、余、侍、郭、陶等姓氏……

这还不包括未经汇总统计的散落民间的各种宗姓族谱和遗文逸事。出过经学大家任大椿的《兴化任氏族谱》中记载:“我族自元末宣公由苏迁兴,占籍几六百载,历世逾二十传,源远流长”,高邮大名鼎鼎的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祖上亦来自苏州:“先世苏州人,明初始著籍高邮州”,盱眙一支相传是范仲淹后人的家族,其《始祖千五公自叙源流记》载:“余遵圣旨,于洪武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至凤阳泗州盱眙招信县唐兴乡第一都居住。”泰州部分阊门移民氏族溯源如下:张姓,明初张福元由苏州桂花亭迁至泰州;王姓,元末王景隆由苏州迁泰州;朱姓,明洪武初,朱通甫由苏州迁泰州;李姓,元末李重八由苏州迁泰兴柴墟,后一支迁泰州鲍家坝;徐姓,元末徐大岗避兵由苏州迁于泰州北门外东坝坊,明初苏州徐氏迁泰州海安……

无法一一列举浩如烟海的家谱记载情况,但毫无疑问的是,从各种资料和传说来看,在今日扬州、泰州、淮安、盐城四市的几乎全部,宿迁、连云港二市的大部以及南通的部分地区,至少有超过半数人祖籍与苏州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在长江以北,淮河以南,运河以东,范公堤以西的中心地区,自称祖先在元末明初来自苏州阊门的居民更达七八成之多。阊门,俨然已经成为众多移民及其后裔心中的根。当然,移民迁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其中包括众多的后代移民。譬如范公堤以东明初尚未成陆,所以大丰、射阳等地沿海地区只能是二代、三代之后移民,还有南通,不少地方成陆较晚,如有移民只能是后来迁移,包括许多移民存在二次迁徙的现象,如上文所列的泰州李氏,先迁至泰兴柴墟,再迁泰州鲍家坝,等等。

还有一个更有力的佐证是,今天的江淮地区,讲的是下江官话,亦称江淮官话,名义上属于北方方言,但包括淮安、扬州的洪巢片的不少地方,特别是以泰州为中心的泰如片,保留了大量的入声字,与吴语区极为类似,这显然是受了吴文化的影响,可能就与当年的“洪武赶散”有关。

概言之,移民迁徙有着极其复杂的源流,600多年的岁月变迁,掩盖了太多的历史真相,诚如葛剑雄所说,因为阊门的名气极大,很多不知祖籍何处的移民后裔们,便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集体附会“祖籍阊门”,“对于背井离乡的移民们而言,这座城门就成了故乡的象征,寄托乡愁的载体。”
  


专业族谱、家谱印刷厂,族谱印刷、家谱印刷,家谱制作。泰州市家谱印刷厂 江苏家谱印刷厂 无锡家谱


印刷厂 常州家谱印刷厂 扬州家谱印刷厂 镇江家谱印刷厂 盐城家谱印刷厂 徐州家谱印刷厂 宿迁家谱


印刷厂 淮安家谱印刷厂 连云港家谱印刷厂 南通家谱印刷厂 

家谱印刷多少钱 家谱印刷价格 家谱印刷多少钱一本

家谱格式样本图 家谱族谱制作 宣纸家谱印刷

家谱排版印刷 家谱制作 家谱印刷报价

家谱印刷价格 家谱印刷多少钱一本 家谱格式样本图

张家的家谱40字辈 家谱印刷报价

自己家谱怎么查询 续家谱需要多少钱 家谱排版印刷

家谱印刷多少钱一本 家谱怎么写 哪里能查到自己族谱

家谱印刷多少钱 家谱印刷厂 自己家谱怎么查询

家谱格式样本图 如何制作族谱 家谱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