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址:
- 江苏泰州市高港区刁铺街道环溪路13号
- 邮编:
- 225423
- 电话:
- 15252608551
- 传真:
- 0523-86161315
经过10多年苦苦寻觅,家住姜堰市府西新村的燕文忠老爹,终于在老家泰兴市河失镇司马村,找到了1950年第十二次重修的《燕氏族谱》完整本,堂号“范阳堂”。“这套家谱是目前发现的最完整的,全国罕见。有了这套家谱,我们就可以进行第十三次重修了。”重修《燕氏族谱》是燕文忠10多年来的梦想。
10多年寻访
老校长有个“修谱梦”
燕文忠今年84岁,老家在泰兴市河失镇司马村,1957年因工作调动,到姜堰居住。1993年从姜堰市实验小学校长职位上退休后,燕文忠便萌发了重修家谱的念头。
然而,从小到大,燕文忠都没有见过完整的《燕氏族谱》,只在1950年时,看到隔壁堂哥燕殿辉忙着重修《燕氏族谱》。
“我开始寻访老家的族人,但是经历过文革,很多老谱被毁,或者残缺不全了。”燕文忠说,1950年参与修谱的那批人如今也都去世了,只剩一位91岁高龄的燕国寿老爹还健在,但是他也没有保存老谱。
去年清明节,燕文忠在子女陪伴下回老家扫墓,再一次提起了重修家谱的事,这一次得到了全村族人的积极响应。家族中一位侄子辈的族人告诉燕文忠,自己家里有老谱,这让燕文忠很激动,然而看见家谱时,燕文忠又失望了,“家谱是1950年重修的,已经破损不堪,而且只有一卷,残缺不全。”
临行前,燕文忠拜托族人帮忙寻找老谱,大家纷纷应允。去年10月,燕文忠再次回到老家司马村,与同村15位族人一起,召开重修家谱的座谈会,会上大家一致赞成重修家谱,并推选燕文忠为总顾问。
确定了目标,众人开始竭力寻找老谱。几天后,有人在一户名叫燕殿青的族人家中找到了八卷老谱。“这些家谱已经破损,经过仔细鉴定,发现并不是同一年修的。”燕文忠说,《燕氏族谱》创谱于明末崇祯十六年,第二次重修是在清康熙三十五年,十一修于民国十四年,十二修于1950年。“从世系图中,我们分辨出,这八卷家谱其中一卷修于同治三年,一卷修于光绪十九年,两卷修于民国十四年,四卷修于1950年,并不是一套。”
虽然不是一套完整的《燕氏族谱》,燕文忠还是当宝贝一样,用报纸将这八卷家谱包好,收藏起来。
燕氏族谱
完整记载千年家族史
真正让燕文忠惊喜的是在去年11月,重修家谱的另一发起人燕丛义,从空田村找到了1950年重修的完整版《燕氏族谱》,一套八卷。该套家谱详细记载了自北宋时期始祖燕肃以来的子孙繁衍迁徙情况,跨度近千年。
“据上海图书馆编辑的《中国家谱总目》记载,全国已登录的燕姓族谱只有南京和湖南长沙两地的,皆残缺,而且南京博物院收藏的《燕氏族谱》只有卷一。由此可见,这次找到的《燕氏族谱》是最完整的,可谓世之孤本。”燕文忠说。
翻开这套《燕氏族谱》卷一,记者在第二次“燕氏重修族谱序”中看到,其中明确记载“始修之时系是崇祯一十六年相传至今竟五十六载矣”。“清康熙三十五年重修家谱,距明崇祯十六年首修家谱正好56年。”燕文忠说。
家谱中还记载了燕姓的由来以及“范阳堂”的起源。燕姓出自姬姓,是黄帝的后代,以国名为氏。黄帝有后名弃,是周朝的始祖。周武王灭商后,封召公奭于燕,建立燕国,建都于蓟(今北京市),历史上为与延津一带的燕国相区别,称作北燕。召公派大儿子去管理燕国的国政,自己留在国都镐京辅政。召公大儿子的后代世袭燕君共四十三代,后燕国被秦所灭,燕国公族子孙遂以原国名为姓,称燕姓。“范阳堂”是以地域命名的堂号,因范阳(今北京市西南)是燕氏的发祥祖地。
依据家谱记载,燕氏范阳堂始祖燕肃为北宋时期益都(今山东青州市)人,进士,官至礼部侍郎,是位计量发明家。燕肃公九世孙燕宣后由益都迁居泗州(今盱眙北),十六世孙千一公于明初,为躲避燕王之乱由泗州迁居延令泰兴之东司马墩(今河失镇司马村),取名燕家庄。由此,千一公成为迁泰一世祖。
在家谱中,燕文忠找到了自己的名字“燕殿贤”,为第三十六世孙。“如今老家的燕氏族人至少已繁衍至四十二世孙了。”
欲重修谱
寻找燕氏后裔
有了完整的《燕氏族谱》,司马村的燕氏族人们在去年10月下旬,依据家谱中的“世系图”开始着手重修家谱。
“现在最难的是寻找燕氏后裔。”燕文忠说,据谱中记载,燕氏族人已陆续外迁至镇江市、扬州市、南通市、南京市、如皋等地,即使仍在泰兴境内的,也分散于司马村、小坟头、挖尺沟、军田庄、杨家庄、太平庄、马甸等多个村庄,比较难统计。“1950年时,仅第三十六世‘殿’字辈就有258人,经过60多年的繁衍,估计现在有600多户、2000多人口,是个庞大的寻找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