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址:
- 江苏泰州市高港区刁铺街道环溪路13号
- 邮编:
- 225423
- 电话:
- 15252608551
- 传真:
- 0523-86161315
10月20日,江苏省何氏宗亲总会在千年古镇黄桥成立,世界何氏总会会长何道深以及来自北京、安徽、广东、广西、河南等地乃至远在菲律宾的何氏代表,共200余人到会祝贺。昨天,记者来到黄桥,探访何氏宗祠及其背后的故事。
仅明清两代就出了4个进士、11个举人、30个贡生、300个秀才
完好保存60卷家谱
今年71岁的何世元是黄桥何氏家族第26世孙,他保存的光绪十九年版的《泰兴何氏家乘》记载,黄桥何氏为南宋宁宗年间(公元1195-1225年),由常州迁至黄桥,距今已800余年。
何世元的这套老家谱是祖上传下来的,为第十次重修,保存完好,共60卷45册120多万字。“我查了有关资料,海内外现存何氏家谱共计322种,每种一般只有数册,《庐江何氏大同宗谱》也只有26册,都不全,我的这套是比较全的。”何世元说。
翻开家谱,在“何氏族谱序”中,详细记载着江苏何姓的由来。何姓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始祖为何庶。公元前230年,周成王弟唐叔虞裔孙韩王安被秦所灭,避难逃亡散居各地,其中有一支逃至江淮一带,因当地人口音“韩、何”不分,后将韩误写为何,为何姓正宗。
泰兴何氏是由浙江吴兴(今湖州)迁徙至毗陵(今常州),南宋宁宗年间,再由毗陵迁徙至泰兴永丰(今黄桥)。始迁祖为孔庭公,为黄桥何氏一世祖,繁衍至今已34代。
据江苏省何氏宗亲总会会长何永健介绍,目前,黄桥镇仅何姓本族人就已达到2万人,连同外迁过来的何姓共有3万余人。黄桥何氏明清两代就出了4个进士、11个举人、30个贡生、300个秀才,如今依然人才辈出,做官、治学、经商者比比皆是。
“御史三遗迹”成景点
在黄桥镇,提起何御史,可谓妇孺皆知。这说的是何氏家族中赫赫有名的何棐。
何棐是何济的曾孙,是何氏十世祖,为何氏四进士之一。何棐的父亲何岱生三子,何棐是长子,生于天顺甲申年(公元1464年),自幼聪明好学,十七岁时考中秀才。弘治辛酉年(公元1501年),何棐中举人,他的表弟何棠与他同榜。第二年,何棐在京城举行的会试中获得第十名,殿试为三甲九十三名,赐“同进士出身”。丁卯年(公元1507年)何棐奉调进京,任陕西道监察御史。监察御史俗称巡按,“代天子巡狩”,官虽不高,出外巡查时权力却很大。
“黄桥人认为何棐做了京官,官儿大得很,所以至今一直称他为何御史,把他的家称作御史府。其实,监察御史与知县为同一品级,为正七品,但这是他登上政治舞台的重要一步。”江苏省何氏宗亲总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何正元说,何御史府现保存完好,存房屋近百间。后来何棐又提升为南京太仆寺少卿(相当于现交通部副部长),官至正四品。
何棐卒于黄桥,家人将其安葬在黄桥东郊何氏新茔,建有太仆公祠。“何棐的墓在1958年被毁,如今只剩遗址。”何正元说,据当地老人回忆以及《泰兴何氏家乘》记载,可以寻见当初御史墓的气势。御史墓曾占地120亩,墓园净占地20亩,主墓封土高达数丈,周围墙垣,遍植银杏、松柏。
1958年,御史墓被掘开,墓中糯米浆石灰包裹的棺椁被挖出,打开棺椁,墓主人蟒袍玉带,光亮如新,墓中葬制颇高。“可惜由于当时人们缺乏保护意识,墓中珍品毁于一旦,已无所存。”何正元说,如今,墓地只剩看墓房屋和当年墓门前的一块青条石和碑额。
除了御史府和御史墓,位于黄桥珠巷的御史祠(何氏宗祠)也记录着何棐曾经的辉煌。
宗祠为“江北第一祠”
黄桥镇珠巷124号,是何氏宗祠的所在地。这片掩映在青砖黛瓦中的明清建筑群已历经600余年的历史沧桑,1982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人民日报》前总编邵华泽先生挥笔题词“江北第一祠”。省古典建筑专家们认为,它是全省罕见的保存完好、规模最大的家族宗祠之一。
何氏宗祠,坐北朝南,始建于明,清顺治年间改建,现存房屋36间,占地面积1250平方米,是在何棐的故居基础上改建的,祠堂基本保留了明代建筑体系。
祠堂前后5进,大门两边的磨砖垛头上是大块的砖雕,上面雕刻灵芝、笔锭、珊瑚、犀角、元宝、古钱等吉祥图案。门下是高高的门槛,两边各有狮子盘球花纹的圆形大石鼓,该石鼓为清朝改建时所置。大门的金桁下置 “何氏宗祠”金字匾额。
从大厅向后,再经过一座大院,便来到一栋二层小楼,楼前悬挂“江北第一祠”匾额,这是上世纪末重建的,现被辟作何氏宗祠展览馆展厅。展厅内,记者看到,里面陈列有清官员刘墉(即刘罗锅)书法竹刻抱柱一副,唐代经幢残石一截,宋八角莲花石一块,康熙朝匾额4块,还有清光绪版《泰兴何氏家乘》以及何氏族人珍藏的清代书籍若干本。
“过去,何氏宗祠每年春秋举行祭祖大典,仪式极为隆重壮观。现在,这里已成为黄桥著名的旅游景点。”何正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