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服务热线:15252608551
行业动态Navigation
新闻中心News
联系我们contact us
地址:
江苏泰州市高港区刁铺街道环溪路13号
邮编:
225423
电话:
15252608551
传真:
0523-86161315
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动态 > 行业动态
重修苏氏族谱小叙添加时间:2019-04-19 9:58:25
树木有根,泉水有源。家之族谱,犹国之志史。自东晋以来,每个姓氏都陆续有了本家族的宗祠与堂号。堂号是家族门户的代称,是表明一个家族源流世系,区分族属、支派迁徙移居的标记;是家族文化弘扬祖德、敦宗睦族的符号;目的就是让子孙们了解家族的堂号,知道本族的来源,牢记祖先的功德。同时对于人们寻根问祖、缅怀先祖、激励后人,弘扬孝道,维护家庭和整个社会的稳定,都具有一定的作用。
       这几年随着寻根热潮的兴起,许多宗祠逐步地恢复、族谱的续修,旧有的堂号也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记忆中。当人们谈到和自己同姓氏的历史名人时往往流露出一种尊崇、自豪之情。像宋朝“三苏”才气横溢、品格清高深为世人所推重,其后代族人也引以为荣。如今堂号在文化人的圈子里依然十分流行,有时与斋名同用。自从元代开始,一些文人雅士喜欢把堂号署在诗文书画作品上及书斋之名。而我也学古人一直将“堂号”署在书斋及书画上。
       常言道,欲知大道,必先知史。 仰泉堂号是赣榆上、下木套、苏家岭、东温庄等周边村庄苏氏家族的堂号。堂号的出处,据家传明朝后期时局纷乱,倭寇骚扰,民众困苦。明海州同知张峰曾在《隆庆海州志》中说道:“(海州)土号广远而瘠薄,海产渔盐。民多逐末,故田野不辟,米粟不丰。”明天启三年(1623年)四世祖苏为了生计携三子“檀、栖、桂”从海州属地墟沟迁居赣榆九里七穆家套庄。(遗址现石桥镇上木套拦海大堤东0.4千米处)当时家谱续修时间过长或者家谱遗失等原因,使很多信息遗忘,造成续谱困难。面临子孙不明己之祖宗是谁,不知己之何来的局面。后人商议为能真实、清楚记载本族繁衍变革,始立其祖先苏尚号“仰泉”定为苏氏这一族人的堂号,从此形成了新的宗族和分支来供奉最亲近的祖人。相传始迁祖苏尚早年逢倭寇肆连乱世,曾投身军营戍守沿海一线,也抛出一颗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丹心。仰泉堂号已传承400余年,有敬仰苏老泉含义。《说文解字》中“仰”字解释为敬慕久仰之意,“泉”字解释为水源地像水流出成川形。堂号含义充分说明寻根意识与仰慕祖先、期盼家族兴旺的体现。苏轼作为苏族文化基因的奠基人,为后人播下了崇文重教、有孝有德的家风。
       苏东坡一生得力于他的“拘于儒,依于道,逃于禅”哲学思想。才有在诗、词、文、书、画等各文艺领域堪称一代的典范。曾数度踏上古海州的美丽土地,并留下了许多传诵近千年的诗词。今收录熙宁七年(1074)苏轼与海州太守会于古海州景疏楼上所作的一篇著名诗词《次韵陈海州书怀》。“ 郁郁苍梧海上山,蓬莱方丈有无间。旧闻草木皆仙药,欲弃妻孥守市阛。雅志未成空自叹,故人相对若为颜。酒醒却忆儿童事,长恨双凫去莫攀。” 城东北的景疏楼早在元代就已不复存在。听说海州区已制定了修复规划,但愿它尽快展现出昔日的容颜风貌,以平静我追念先人风范的心地。
      2011年在<浅谈苏氏家谱>文中曾经提出我祖是苏东坡子苏过后裔可能性的论证。这次不能不谈苏过先人之德望。苏过(1072-1123)北宋文学家,诗文颇有苏轼遗风,书法得苏轼真传。苏过初监太原府税、郾城县知、晚年曾代理通判中山府。据记载:苏过书、画之胜,克肖其先人。苏轼观过小坡所作木石竹作品,曾说"老可能为竹写真,小坡解与竹传神"。所留下的诗文卷《斜川集》、《画记》、《清河书画舫》等早已流行于世。他的叔父苏辙时常说苏过孝顺,用以教训宗族。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就非常推崇苏过的诗文。只不过他的文学成就,已被父辈辉煌的光芒所掩盖。今收录苏过诗一首:“美人楼上看梳头,人映清波波映楼。来往舟行看不足,此中风景胜扬州。”      
       从《苏氏族谱》记载:原籍维扬泰州人也,明太祖,平元都北平府。遂遣汤和,遵海而北修筑各处卫城。我祖同安东卫始祖,俱随汤营而来一概失讳。一住安东卫营,一住海州营,在墟沟等处。传几代,至天启三年始,祖苏尚自墟沟又迁居赣榆穆家套庄。
       往上追溯到维扬苏氏来自何处,传说甚多,则不得而知。这样的问题萦绕在许多代族人的心头。赣榆之苏氏自维扬泰州迁出有620多余年,他们是否像前辈传闻中从南方迁往了泰州,又来到赣榆......其老谱仅云“三世祖前失考”。近期在修谱中个人存有疑议:族谱记载四世祖苏尚公明天启三年(1623)从海州属地迁移来,至我出生年代(1963)约340年推算,那时各族分支已相传后裔在十八--二十世左右。但以百年传四世测算,340年也只能传十四--十五世。查安东卫《苏氏家谱》有明确记载五世祖苏田,明嘉靖年间(1562年左右)随戚继光去闽备倭。如四世祖苏尚公从明1623年海州属地迁移来,时间推算相差三代人。以1540年左右时间来穆家套庄测算,与安东卫《苏氏家谱》四世祖生活年代及来赣榆的后裔世系图较相符。家谱曾记苏祖自维扬泰州来海州属地几代后四世祖迁徙到穆家套庄。如1387年来海州至1623年来推算,祖先在海州属地时间达234年左右,大约有九代左右子孙生活在古海州属地附近。个人认为先人不太可能在古海州生活那么长时间。估计是在历代转述沿袭先人记载上存有误差,这也是吾的疑惑。毕竟年代久远,修改祖先的口述历史,各族宗长也不会轻易允许的。只有遗憾地留给苏姓宗亲、后人们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据常州1947年版木刻线装本《苏氏族谱》记,七世祖振宗为苏州洞庭分祖。振宗复生二子,曰企贤、止华,企贤子孙迁徙吴城、江阴、靖江等地,止华迁居苏郡之洞庭慈里。止华生三子:贤字士德行百一、良字士恒行百二、实字士信行百三。百一复徙吴城;“百二徙居维扬(扬州)”,是为维扬苏氏之祖;百三之后迁回洞庭西山。维扬为扬州之别称。明初置维扬府,后改扬州府,泰州为管辖之州。此与苏氏先世所居之“维扬泰州”,应是此区域代称。时间推算,与我维扬先祖自维扬泰州迁出时间前后较吻合。无论从时间与地域而言,赣榆苏氏(仰泉堂)及安东卫始祖是维扬苏良后裔毫无疑义。初步考证:元末苏州西湖洞庭西山九世祖苏良(行百二)一支迁移(从军)到维扬扬州时大约元代泰定1325年间。这一支在维扬扬州周边时间约35年左右,在泰州属地守备时间约25年左右。估计明初维扬先祖良公孙或者曾孙洪武年间(1387年)左右从维扬泰州来到海州属地戍守。明代是实行的卫所制,也就是寓兵寓农,守屯结合。有战事调发从征,无战事则还归卫所,与历史上任何朝代的军队调防有着本质的区别。由于军屯制的特点,军队调防时不仅是部队本身的转移,而是拖家带口的大移民。据《明史》记,公元1387年汤和出巡江浙沿海备倭,而并海设卫所城五十有九。征兵民5.8万余戍守,倭寇不敢轻犯。
        修谱前后,多次到泰州马庄查访都没有苏氏(良公)后裔集散地音讯。其原因:祖先当时驻扎在泰州姜堰马庄村一带。洪武年间倭寇经常骚扰海州沿海,当时家属随明朝军队移迁到海州属地东海千户所营寨附近。根据《中国家谱总目》和《清代硃卷集成》有关维扬地区家族的记载;就扬州、泰州区域明、清各地区家族数量与分布有初步的统计。但在统计90多个姓氏家族数量与分布,唯独没有苏氏家族在该地区的统计数据。起因:1、泰州姜堰马庄村没有苏氏的后裔村落存在应该是可信的,家属随明朝军队大移迁到古海州。2、苏氏家族在明、清扬州、泰州区域可能家族微小。(苏达武先生2002年文章记载仪征市高集仅有50户苏良后裔居住)3、明朝海水东移;苏北可耕地逐渐扩大,明实施的免税和轻税政策,苏氏族人可能已从苏中向苏北二、三次迁移。   
      可喜可贺的是江苏省苏氏宗亲联谊会、常州江南姓氏文化研究会、著名家谱收藏家苏东坡三十二世孙苏慎会长收藏的,常州毗陵聚星堂《苏氏族谱》十八卷记载,元代泰定年间有九世祖苏良一支从苏州西山迁移维扬扬州,可以定论苏良是维扬苏氏后裔这一支的祖先。我也认可苏族仰泉堂分支是眉山堂苏东坡幼子苏过的后裔。因参与这次《苏氏族谱》的编修,先后多次与苏慎先生对维扬苏族的迁徙、分布进行考证。真实地揭开了赣榆苏姓这一段谜:我们这些苏姓子孙,竟然都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嫡系后裔。时感万分荣幸,倍感骄傲。
       从目前连云港苏氏居住区域看:赣榆石桥镇周边苏氏人口约15000人,是江苏苏东坡后裔的最大聚居地。墟沟(明营寨驻地)、连岛、开发区金苏村、南城(明守御东海千户所驻地)周边也有不少苏氏住户。这几处因为过去均是海防前沿,可以确定是维扬先祖当时迁移到此繁衍开枝散叶而成。彰显了苏族人丁兴旺。
    在宋代,《苏氏家谱》的编修已十分普及。到了明、清谱书的编写更加普及,但传世的苏谱并不多。从先祖苏州来到维扬、从维扬泰州到古海州60多年的空白期,始祖苏尚再从古海州迁移到穆家套庄。那么多年宗谱的失考,无缘可寻是件宁人遗憾之事。我心忧伤,含惜先人。更叫人捉摸不透的是历次《苏氏家谱》的编修也都无苏良公后裔的记载,也真叫人困惑。这次宗谱编写结缘了苏谱研究名家苏慎先生。通过相关资料的查询、考证,这次终于将苏东坡苏北后裔与苏南后裔谱上消失的空缺连接起来了,至此宗亲们寻祖多年的心愿得到了实现。也是这次修谱取得成果最显著的一页。因为苏氏(仰泉堂)数百年的根找到了...... 深深地感悟:大家这次投身于族谱的编纂是对苏族传统文化一种贡献,是一份展示,说到贡献,是对苏氏传统文化积淀的筑夯;谈及展示,是苏氏后裔对人生价值实现的给力。
       我们在探讨、研究苏氏(苏姓)源出、发展史、祖籍变迁是学术性的;需求真务实、纠正谬误,但是编纂族谱是件复杂而累苦的工作。实事求是地纠正先人的错误观点和记载,也一定遭到少数人的质疑。但是,我们这一代人有责任将有争议的考订记录到谱上,供后人对苏良公后裔迁移历史探讨起到一些佐证作用。今天研究历史(家史)较前人无疑中更有发言权,因为我们借助现代的网络信息,完全可以突破古人资料匮乏的尴尬局面,才有不断发掘家族史料借鉴的潜力。                                                                                                                                古人云:“三世不修谱,是为不孝”。在修谱中,我们无愧于先祖与后代子孙,明明上天,照临下土。其间甘苦备尝,足迹遍布山东日照、莒南、连云港、盐城、泰州、赣榆等区域。以最大限度地发掘家族及族人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围绕苏姓家族的起源、迁徙、分布、名人族等内容开展了多次学术研讨。促进了苏族血缘纽带的联系,增进了家族认同感,加深了省内外各地宗亲之间的情谊。此次增补了女性入谱,享有家族中同等的地位和权利,这是现代文化观念进步发展的见证和结晶。这次家谱的编修,不仅是世系图的补充延续,更是苏氏精神再次凝练和升华。于个人、家族而言,编修家谱不仅是为了认祖归宗,承接优良传统,更重要的是传承苏族的时代精神和文化共识。第七次编谱即将出版之际,诸位宗长命我写篇苏氏仰泉堂的论述文章。我本不精此道,耳闻目睹修谱者那份执着的精神,见之先人所传的祖谱。心潮难平,斗胆略陈敝见。只是才疏学浅,恐不能尽达宗亲之义,贻误后人。谬误之处,望不吝赐教。
                    
                                                                                    丙申(公元二0一六)年八月苏轼三十二世赣榆苏氏                                                                                                                               (仰泉堂)十九世孙 苏士舰撰                                           


专业族谱、家谱印刷厂,族谱印刷、家谱印刷,家谱制作。泰州市家谱印刷厂 江苏家谱印刷厂 无锡家谱印刷厂 常州家谱印刷厂 扬州家谱印刷厂 镇江家谱印刷厂 盐城家谱印刷厂 徐州家谱印刷厂 宿迁家谱印刷厂 淮安家谱印刷厂 连云港家谱印刷厂 南通家谱印刷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