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无锡鸿山杨氏宗谱》源头问题
人在社会一代一代相传,延绵不息,源远流长,但遇到朝代更迭强制移民、战争时逃难、为谋生而远迁等,族谱就会面临断代失考的可能,能上溯到更远的年代非常不易。源头问题关系到族史的向前延伸,是族谱的首要问题。如果源头失考,就无法知道家族来自遥远的何方及变迁史,颇让人有困扰之感。
无锡鸿山房的源头一直是自古难解的问题。《无锡鸿山杨氏宗谱》创谱于元末的1341年,创谱时距南宋初年的杭州钱塘始姐杨璿已七代人。历宋元战乱,约210年过去了,足足两个世纪,怎么可能还记得宋朝的人和事呢。这才发现始祖兄弟两人杨璿、杨瑾之前都已失考,之后明代三次续谱对失考问题仍无可奈何。
明朝正德1519年,鸿山房如川公杨治宣称“发现杭州钱塘长房有《新昌谱》,手抄而归”。这特大的“惊喜”降临,不但“解决”了源头失考难题,“接上”了新昌宰相谱,而且还“发现”南宋抗金先烈杨邦乂是始祖之“父”。十七年后,介石公杨江将《鸿山谱》正式接上《新昌谱》作为“源头”。几百来年,在保守的社会之下,之后鸿山历代续谱先贤对前人所“发现”的《新昌谱》只有相信不疑。到了五百年后的今天,已处在开放的信息化时代,面对族谱暴露出的严重问题,杨邦乂族谱讨论群经过两年的艰难考证,终于破解了真相,大跌眼镜发现:所谓《新昌谱》纯系虚构拼接而成,明朝时采用三段拼接的手法:前面是来自史书史考的陕西“新昌宰相谱”,仅有十世左右,却只能到北宋初年,太少不够;其次再从《宋史》等史书中挑选出六位杨姓人物“杨偕、杨申、杨纮、杨庆、杨邦乂、杨再兴”,篡改条目以假乱真,串接起来这才凑到了南宋初年;最后再接上钱塘始祖杨璿、杨瑾。如此手法所得到的《新昌谱》自然荒谬之极,这一忽悠就是五百年。所串接的六位宋史人物中就有著名的南宋抗金先烈杨邦乂,他本属江西《吉水庐陵谱》九世,却被人为地拼接到《新昌谱》中,令后世大惑不解。穿帮的最明显现象是,明代策划者对江西吉水杨邦乂的实际家庭情况一无所知,族谱上只字没有他的真正吉水亲属。显然杨邦乂与鸿山房并无关系,这已不再是争议。当然前人作假是无奈之举,但今有后人保守却执迷不悟,恕我讲话犀利。
从2013年初到2014年底,历时两年的鸿山谱考证成果很大,这是500年以来第一次以集体力量推翻了掺假的《新昌谱》,彻底破解了族谱真相之谜,还先烈杨邦乂家世的真实。虽然结论是负面的、真相是无情的,但意义是重大的,得到了杨氏专家杨维森的充分肯定,可以说是鸿山房族史上一次考证大事件。因为考证环环相扣,如果没有这次对旧的否定,就不会有新的肯定,就无法发现鸿山谱自创谱以后,源头一直是失考的问题。刚过半年,再次源头考证取得重大的突破,这次是正面的考证结论,发现鸿山房是道南杨氏杨时派长房中的一支。考证过程得到了专家杨维森的关注与直接参与,有望治好自鸿山创谱以来的失考顽疾,将是鸿山房族史上再次震撼的第二次考证大事件。仅仅这两年半,刚否定新昌谱,又接上杨时谱,千年浓缩于一瞬间,可以告慰于历代鸿山续谱先贤,我们有充分的自信和自豪,鸿山房后辈们无愧于先辈。
研究族谱目的是为了寻根,探求祖辈们生活迁徙的足迹,了解家族的真实族史,血浓于水。所以,在族谱是非问题上态度旗帜鲜明,追求真相孜孜不倦。近一年来,关于鸿山谱难解的源头问题我一直无奈地纠结而琢磨着。考证过程中需要一股细致精神,看似不经意的平常同名现象,熟似无睹很多年,深刻研究却可能包含着重大发现:2014年10月从两个“杨纮”的同名现象,仔细比对发现穿帮,一下子就发现了《新昌谱》的作假手法;2015年7月再次根据两个“杨璿、杨瑾”的同名现象,本是山穷水复的鸿山源头问题现已柳暗花明,冥冥之中天在相助。认祖归宗道南杨时派,但愿鸿山谱将永远告别失考之短板,让鸿山房不再为源头问题而困扰!
二、道南杨氏杨时派有线索
在古代为了防止族谱被胡乱串接,古人非常保守,祖宗所留族谱宝物秘不示人,讳深莫测,外人休想见到。但今非昔比,我们处在信息化的开放时代,眼界已很开阔,为族谱考证提供了充足条件。杨维森专家《弘农杨氏族史》一书的发行,是杨氏族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为族谱考证具备了古代无法想象的便利。热心者将《族史》改成了简易电子版广泛流行,为各家族谱的关键字搜索与比对提供了可能,鸿山房源头的发现离不开这些重要的外部因素。
在《鸿山谱》两年考证的2013年初期,讨论群内就有宗亲提醒反映:宋代杨时族谱中也有鸿山房一样的“杨璿、杨瑾”(族史P379),其实我们同时也注意到了,但兄弟两家的父子关系却是交叉的,当时认为只是同名巧合也没有细想,更无“需要”,但记住了这件事。二O一四年八月发现《新昌谱》的严重作假问题后,才注意到鸿山谱上早就有源头失考的记载,彻底醒悟原来源头一直无考,有沮丧与绝望之感。2015年3月12日讨论群另一位吉水房武汉宗亲杨元德私聊时呼吁要好好关注一下杨时谱上的同名杨璿,并说鸿山房源头“感觉可能与杨时有关,既然失考应该接上”,我回答“已经比对过,不能完全对得上”。因为之前的2014年10月份笔者就已经专门搜集了历史上的N个同名杨璿史料,目的是关注《族史》内杨时的曾孙杨璿、杨瑾,一查其生活年代居然也是南宋初年,加深了印象:杨璿内容为空白,杨瑾的资料较详细,但与鸿山杨瑾条目完全相异。因表字、地点上有差异,特别是杨瑾条目完全不同,觉得能比对上的可能性太小。尽管也曾怀疑鸿山谱条目有杜撰虚构的可能,依然没有信心与胆识,只是默默地琢磨着,这就影响了近一年至今。正是因为受到鸿山谱始祖附近错误生平条目的误导与束缚,差点与重要的发现失之交臂。如果不是杨维森专家果断地下了认定结论,谨慎的我那不知要拖延到何年哪月。
2015年初,杨维森专家看了我的鸿山谱考证篇系列文章后,对观点表示赞同,多次电话交流。2015年7月3日联系时,面对鸿山房源头失考问题,我反映了鸿山谱始祖与杨时的曾孙都是“杨璿、杨瑾”的现象,他非常关注,找到资料仔细进行查对核实。三天后,老人家回电话非常兴奋地说:“年代一致,相似太多,可以认定”并做了判断解释。这认定的一刻,杨璿、杨瑾、杨泽三位名字已在道南杨氏族谱内默默地等待了九百年,那么鸿山房今后不会再次忘记:鸿山始祖杨璿之父就是志猷公杨云,杨璿的曾祖就是龟山公杨时。
为何结论这么认定,且听娓娓道来。先说鸿山谱,源头的原《新昌谱》虚假世系是:
--[杨偕]--[杨申]--[杨纮]--[杨庆]--[杨邦乂]--杨璿/杨瑾/[杨再兴]--
去掉括号中的六代虚假世代,鸿山房始祖即:
失考----+----杨璿—→杨泽—→ 杭州钱塘庆一支/江苏太仓娄城杨氏/无锡鸿山房
|----杨瑾—→杨潜—→ 浙江天台杨瑾支
杨璿:字伯璿,号杖庵,居杭州钱塘,南宋宣和甲辰五月始生(1124年)于昌化里,绍熙三年(1192年)八月辛卯以疾卒,年六十九。
娶吴氏,子一:杨泽。
杨瑾:字仲瑾,亦居钱塘,为华亭县尹,
娶陶氏,子一:杨潜。
杨泽:字时泽,随父居钱塘。
娶钱氏,子二:燿,燧。
杨潜:字时潜,娶沈氏,子一:熠。
鸿山谱创谱的年代1341年已经到了元末明初,相对较晚,之前既然全部断代失考,可以断定杨璿、杨瑾的生卒娶葬必定也是失考。逝人不会说话,其失考的程度一定比想象的要严重得多。上面所见到的杨璿生平是根据明代1519年伪托的杨璿墓志铭而来,可信度低,只能参考而已,所以,必须排除这些虚假资料的干扰,考证才能进行下去。两代四人的表字:伯璿(杨璿)/仲瑾(杨瑾)、时泽(杨泽)/时潜(杨潜)都同样包含自已的名,这类“含名式”表字古人虽有,不算常见,但四个表字却齐刷刷地都是这种,就极不正常,再说失考的人哪来齐全的表字呢。所以,鸿山谱这边两代四人就剩四个人名是可靠的,连父子关系都可能搞错。而杨维森之所以能成功确认,正是由于他并没有考虑鸿山谱中的条目内容,而这是一般人所不能做到的,亦或经验、亦或疏忽、亦或天意,歪打正着,反正成功了。
因前人失考,疑鸿山修谱困扰者很早就虚构了四人的表字、娶氏等生平资料,这远早于1519年的《新昌谱》作假。这是我第一次注意到此现象,因为杨璿表字“伯璿”在1519年作假之前的至少两篇谱序中就已经存在,原以为这表字是真实的。可以设想,如果鸿山谱没有第一次的较小虚构,也许就不会有第二次的更大虚构,显然第一次小虚构更是致命的,因为一旦虚构,跟杨时谱或近在咫尺的锡山谱就没法比对相认了,既使锡山谱摆放在你面前,让你比对也会望而却步,可以相信鸿山房在与锡山房的长期交往中也许就已经发觉到杨璿杨瑾同名现象呢。1519年的虚构规模太大使最早期的谱序都消失了。两次虚构,杨璿、杨瑾、杨泽的“表字”都一致,后一次不象是远在杭州的“钱塘长房”所为,虚构的原因就是因为困扰于失考与源头问题。虚构可以满足追求完美的心理,但将直接影响后人重新发现真正源头的机会。
再说杨时谱,龟山公杨时生活在北宋和南宋交界战乱时期,《宏农杨氏族谱》创立于1113年之后,老人家刚六十多,从杭州萧山回乡亲自主持修谱,较鸿山谱至少要早约210年,正是其第四代的曾孙杨璿出生前后,对宋代的早期世代情况要比鸿山谱详细得多且可靠。经比对道南杨氏四家族谱,看杨时长房曾孙杨璿、杨瑾的情况:
杨云 杨迪长子,字志猷,1098年正月生,登进士,任浙江建德的严州通判、福建路安抚司参议。
娶游氏,子三:琳,璿,瑾。
杨璿 杨云次子,处士(即未仕),生殁失考。
娶周氏,未归而逝(本文猜测,随父外迁失详,子:潜)。
杨瑾 杨云三子,字德辉,登进士,官湖南沅陵县尉,升江西司理。
(娶氏不详),子五:淮,浚,泽,滋,泳。
杨泽 杨瑾三子,字安钦,迁延平余杭里,后裔一支迁松溪,(失详)。
杨维森认为,杨璿/杨瑾/杨泽两代能有三位名字与鸿山房对上并非碰巧,独缺“杨潜”,疑修谱时其父杨璿尚未成年或父外迁后出生而失记。杨时谱上杨璿堂兄弟中就标有出生在南宋1120年,这与鸿山房杨璿正处于同一年代。这么苛刻的吻合如果还嫌不够的话,杨维森说,鸿山房第二代“泽/潜”与杨时谱杨瑾五子“淮/浚/泽/滋/泳”偏旁同是“水”字,两代人名都相同偏旁就是明证了。由此判断,鸿山房的杨璿/杨瑾正是杨时之曾孙。杨时从1106年到杭州的余杭做知县,1112年四月,杨时到杭州的萧山任县令,前后长达十年左右,各地的学生无数,杨时后代到杨时上任的杭州附近迁徙生活的情况是存在的,已有例子。而杨璿的父亲杨云也在浙江境内为官,这与鸿山房杨璿/杨瑾/杨泽生活在浙江杭州钱塘的地点是合理一致的。“两代同名同偏旁、同时代、地点也合理”,杨维森认为可以直接认定,无锡鸿山房正是“道南杨氏杨时派的长房”中的一个大支。
杨时谱中,杨璿/杨泽未发现被其它分支接上或串接,说明他们并不在福建本地,而迁徙到外地,就有证于我们的判断。明清时族谱虚假串接较普遍,南方不少杨氏宗谱接的杨时谱中有“杨迪,子二:昭由、昭达”,而不是真正的“杨迪,子三:云、霓、彦”,可以比对分析。杨年建的《杨氏命脉回溯》写杨时曾孙杨璿:“杨璿,子:杨应,其后传(福建)建宁、连江”,那以后就得写成“杨璿,未仕,娶周氏,子二:潜,应”。但明清时南方谱对名谱见空就插的串接习俗由来已久,也会对考证带来误导,需与其它谱进行比对。所以,仍要关注其它道南杨氏谱中有关杨璿/杨瑾/杨泽的条目。
这次成功的考证首次获得到了鸿山谱以前从未知道的事实,从侧面了解到鸿山谱创谱时所遇到的艰难困境,破解了失考之谜。原鸿山谱始祖两代四人失考相当严重,条目虚构首次被发现。鸿山谱连“杨璿—杨潜,杨瑾—杨泽”的父子关系都搞交叉了,而现在纠正起来又会与传统的认同相冲突。显然,条目虚构及父子搞叉是鸿山谱难以比对上杨时谱的主要原因。失考造成的资料差异较大,而杨时谱是可靠的,杨瑾的资料非常明了,真正字“德辉”而不是所谓的字“仲瑾”,同样杨泽字“安钦”而不是“时泽”,杨璿娶“周氏”而不是“吴氏”,但杨璿、杨泽、杨潜三条目仍不详,若有一天能够证实杨璿与杨潜的父子关系,绝对就是铁证了。如果有更多家的道南杨氏族谱完整资料可查,期待还会有进一步的结果。
杨潜在杨时谱中没有记载,比对两谱杨泽的条目,杨潜的父亲应是杨璿而不是杨瑾,鸿山谱搞错了。鸿山谱创谱时的详情已难以知道,当时记述杨瑾为“华亭县尹”,这同样搞错了。现发现南宋绍熙元年(1190年)的华亭县令是杨潜,年代大体能对上,他于1193年六月到十月间组织编写了上海地方志《云间志》三卷,而其生平是失考的,未有史料记载。鸿山谱不但搞错了杨瑾/杨潜的父子关系,疑两人的官职也张冠李戴了。这段分析仅供参考,有待以后证实。
有宗亲总觉得鸿山房的真正源头是杨时谱缺少铁证而持怀疑态度,这主要原因是因为在杨时谱中杨潜失记,难以百分之百证明事实。其实你首先要解决心理问题,不能抱有对旧源头的痴迷心态,更不能有“反对杨时谱才能保住旧源头”的幻想。认识到鸿山房的真正源头并不是《新昌谱》和杨邦乂,对虚构事实一定要加以排除。鸿山谱元末创谱时实际是古人所忌的“断头谱”,源头一直处于失考状态,在鸿山谱的《凡例》中有明确记述。有了这样的心理认识,你就不会怀疑杨时谱正是《鸿山谱》真正源头的合理性,因为杨时谱中也有失考的地方很正常,否则,不可能等到今天轮到我们才有考证发现。这是鸿山谱虚构源头五百年以来,首次恢复了真相,考证绞尽了许多人员近三年的脑汁,包括专家杨维森先生,包括与笔者一起探讨的多位宗亲,当然也包括为了面子死活不愿承认鸿山谱造假的保守同宗。这是在各个讨论群中屈指可数的一家能够解决族谱问题的完美范例,时间没有白费,成果来之不易,决不是滋找事端而故意跟自已的鸿山谱过不去,求真务实、血浓于水才是考证动力。
可以料想:鸿山房的早期修谱先贤如果能够知道杨时是自已的真正祖先,绝不会在1519年挖空心思花很多年功夫去拼凑造假而导致源头荒谬混乱,他们当时实在条件有限难以解决,造假是无可奈何,现在不会追责。我们在开放的新时代,如果仅仅念及新昌宰相谱的高贵以及对先烈杨邦乂的无限崇敬,而以各种借口进行排斥反对福建杨时谱,那就是新的荒谬。
现在知道,因1129年起杭州事实上已经成为南宋的经济文化中心,人口骤增,“直把杭州作汴州”,1138年正式成为京都改称临安。鸿山房先祖们于南宋初开始,从福建将乐县杨时故里数次迁徙,最终到达杭州钱塘。生活了大约一百年后再次迁出。这次考证将鸿山房的历史突破性地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前面的世系不再是浮云。从今起鸿山房将传承杨时家风,继续弘扬四知精神。
三、无锡锡山杨氏与无锡鸿山杨氏
无锡是美丽的江南水乡,风景秀丽,人杰地灵。无锡锡山杨氏与鸿山杨氏同为无锡两知名杨氏大家族。鸿山房1208年左右从杭州钱塘迁入无锡,至今有八百年历史,人口分布约50万左右。《无锡鸿山杨氏宗谱》一套48本,“始祖”杨邦乂,主编杨楫,修于民国1917年,约有150个分支,分布在无锡、常州、江阴、太仓、镇江、盐城等各地。锡山房来无锡要稍早一百年左右,为杨时派第二房,《锡山杨氏宗谱》一套46本,始祖杨时,主编杨邦潘,修于1928年,约140支,分布在常州、江阴、宜兴、苏州、常熟、扬中等地。杨维森根据《锡山杨氏宗谱》内的记述,并按代次验证认为道南杨氏的源头是:杨震第五支-越公房-静恭房-杨宁,世系是:杨宁—汉公—杨諲—杨珂—弘锡—正言—杨胜—杨璋—杨荣—胜达—杨明—杨植—杨时,而杨时谱及福建将乐当地的杨氏族谱所记是:杨震第五支-上谷房-原武房-吉水庐陵房-杨辂第五支,世系是:杨辂—杨耸(云岫)—思孝—安寅—杨荣—。杨时的谱同样会涉及到源头争议(见《族史》P380、P572)。
翻开《锡山杨氏宗谱》中杨时的长房曾孙位置,可看到鸿山房先祖杨璿/杨瑾/杨泽两代三人的名字就在其中。无锡鸿山房如果明朝时勿过早地接上虚构的《新昌谱》而保持始祖失考,之后清代与无锡锡山房的长期交往中极有可能也会根据杨璿杨瑾同名线索,水到渠成地认祖归宗一起接入到杨时谱。无锡两大杨氏家族在清代一直交往中,交流族谱史料,两家族谱前面的《大宗谱》是一样的。受对方影响,清代1679年鸿山谱内特作了一幅龟山公杨时的名人画像,说明杨时在鸿山房的影响力很大,这幅像正好供今后续谱时作为显祖画像改放到前面。从这次考证的结果才知,无锡这两大杨氏家族实际同为杨时后裔,长房与二房,源自一家,龟山杨氏,殊途同归,都居无锡,必传为佳话。
杨时,1053-1135年,为杨璿之曾祖。字行可,后改字中立,号龟山,谥文靖。今福建将乐县人,出生于将乐县城北郊龙池龟山。少时师从“二程”(程颢、程颐),并留下“程门立雪”尊师重教的千古美谈。并将二程理学传入福建,开创理学的“道南系”。其子孙为尊显祖,建“道南祠”,堂号遂改为“立雪堂”,并以“道南衍派”自称。杨时系“龟山杨氏”始祖,其后裔遍布内地。杨时来无锡创办东林书院,讲学长达18年之久,弟子达千余人。宋崇宁五年(1106年)杨时来杭州附近的余杭任县令,政和二年(1112年)四月,杨时到萧山任县令。宋朝政和五年(1115年),杨时从萧山知县任满返回故乡亲自主持编修族谱。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告老还乡将乐。绍兴五年(1135年)四月,杨时辞世,享年83岁。杨时共有五子:杨迪、杨迥、杨遹、杨适、杨造,分为杨时五大房系。除次子杨迥的第二房后裔留无锡外,其余四房后裔的一大部分在福建。
杨迪,1082-1104年,杨时长子,为杨璿之祖父。字遵道,1082年二月生。幼聪颖如成人,既冠,益贯古今。为人孝友和易,游太学,甚有声。师事程颐,为其赞许。仕宋为奉议郎。1104年八月以疾早卒,年仅廿三岁,赠宣议大夫。遗文数百篇,朱熹读而感叹。娶叶氏,合葬将乐株林。据朱松所作的杨迪墓志铭,迪公应为三子而不是有的谱中所记的一子,子三:杨云、杨霓(殇)、杨彦。
杨云,杨迪长子,为杨璿之父。字志猷,1098年正月生,登进士,浙江建德县的严州通判、福建路安抚司参议。娶游氏,子三:杨琳,杨璿,杨瑾。
杨航,1100-1171年,锡山杨氏始迁祖,为杨迥之子,龟山先生杨时之孙。字悠远,号南符。杨航从小承受祖训,在家刻苦攻读,宋绍兴十六年(1146年)考中进士,初任宣议郎,后升枢密院编修。后调任常州通判。他到任后,走访百姓,征求意见,有不利于民的政条一概去除,百姓作歌称颂他。政务闲暇,他经常到郡学讲课。任满后,他即上章请求退休。江苏无锡是其祖父杨时讲学宣道之地,他念及家学渊源,不忍离去,就择居于无锡垂庆乡双板桥(今无锡市新区鸿山镇后宅双板桥),为锡邑道南杨氏的始迁祖。
鸿山房源头的考证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取得成果来之不易,凝集着许多人积累的智慧,以后会进一步确证。本篇为族谱学术探讨,希望更多的同宗提供史料或提出意见,以待取得更大的考证进展。
二O一五年七月八日
附:接上杨时谱的无锡鸿山杨氏世表
一、福建《道南杨氏族谱》世表
1世
杨荣 杨璋之子,字子江,道南杨氏之始迁祖,由蜀迁居江州湖口(江西湖口),登后唐进士,任镛州(福建将乐)司户参军,遂居家于镛之龙池彬田,卒葬光明团珠林。子二:胜远、胜达。
2世
胜达 杨荣次子,字嘉升,累仕至朝奉大夫。卒葬光明团株林。
子五:延、同、明、丰、昭。
3世
杨延 胜达长子,字信夫,居光明里,分居本邑黄坊大星后,子孙又分居紫云台、浣溪等地。
杨同 胜达次子,字信有,娶李氏,子七:天、锡、诰、杰、尧、瑞。子孙分居江西万安扶竹、安福岭等地,或居闽地,失考。
杨明 胜达三子,字信仲,分居县北杉田,葬株林内。先娶萧氏,继娶朱氏,俱葬光明团。
杨时为朱氏作墓志。子五,其一名植,其余失记。
杨丰 胜达四子,字信仁,居本邑南境八十里,村名中和,因号中和。娶温氏,生一子:材。后裔世居福建沙县。
杨昭 胜达五子,字信清,娶钟氏,生三子:权,柄,校。裔孙或居福建之浦城、建宁、邵武、延平,有分派复居龙湖。
4世
杨植 杨明之子,字滋德,淡于荣利,乐于义方,诰赠朝议大夫,卒于元祐五年(1090)十月戊戍,葬石龟山之阴。元祐六年(1091),杨时为其父作状述。娶陈氏,继廖氏,累赠郡太君。子二:时,曦。
5世
杨时 杨植长子,1053.11.25--1135.4.24,字中立,号龟山,为龟山杨氏之始祖,世居将乐县龟山下。绍兴五年(1135)四月廿四日卒,年八十三。冬十月廿三葬福建将乐水南之原,是年赠左太中大夫,又赠太师、大中大夫,谥文靖,胡安国作墓志铭。娶余氏,大观三年(1109)六月十三日卒南京廨舍,十二月初四葬水南团光岩堂前。封夫人。子五:迪,迥,遹,适,造。女四人,长适陈渊,次适陆棠,次适李郁,次未嫁。
6世
杨迪 杨时长子,1082.2-1104.8。字遵道,1082年二月生。幼聪颖如成人,既冠,益贯古今。为人孝友和易,游太学,甚有声。师事程颐,为其赞许。仕宋为奉议郎。1104年八月以疾卒,年廿三,赠宣议大夫。朱松为其作墓志铭。遗文数百篇,朱熹读而感叹。
娶叶氏,合葬将乐株林,子三:云、霓(殇)、彦。
杨迥 杨时次子,1085.3-1166年。字昭远,一字勉斋。元丰八年(1085)三月生,六岁能赋诗,及长,好学不倦,尤喜披览经史,阐发精奥。以文学召试,授修职郎,建炎间迁起居舍人,寻升右司谏员外郎,侃侃而陈时政,以直节著称。丁艰服阙,擢殿中侍御史。绍兴三十二年(1162)致仕归家。卒于乾道二年(1166),年八十二,葬无锡宜兴。洪适为之作传记。娶廖氏,司勋员外郎廖约贞之女,赠涉人,子一:航。
杨遹 杨时三子,字昭祖,绍圣三年(1096)五月三日生。宣和元年(1119)王昂榜进士,任军器监,徙尚书工部员外郎,卒赠奉议大夫,葬江阴县女山。娶游氏,御史游酢之女。三子:森、懋、彬。
杨适 杨时四子,字积义。元符三年(1100)四月生,登进士,官将作监丞,迁宗正丞。娶李氏,绍兴三十二年(1162)卒,葬江阴县。子三:崧、岳、岚。
杨造 杨时五子,字汝旨,大观元年(1107)七月生,任敕令所编。娶周氏,合葬将乐县南五里。子一:次山。
7世
杨云 杨迪长子,字志猷,1098年正月生,登进士,浙江建德县的严州通判、福建路安抚司参议,享年六十三。娶游氏,子三:琳,璿,瑾;
杨彦 杨迪三子,宋哲宗元祐己巳四年十月十一日辰时生,宋绍兴辛未二十一年卒,享寿六十三,与萧氏合葬金坑龟山堂左边。娶萧氏,子四:士衡、士龙、士豪、士准。
杨航 杨迥之子,1100-1171年,锡山杨氏始迁祖。字悠远,号济川,又号南符。元符三年(1100)生,幼承祖训,闭户课诵,诗书之外,无他嗜。绍兴中(1146)登进士,初任宣议郎,升枢密院编修。后以应诏直言忤旨,左迁常州通判。他到任后,走访百姓,征求意见,有不利于民的政条一概去除,百姓作歌称颂他。政务闲暇,他经常到郡学讲课。任满后,他即上章请求退休。江苏无锡是其祖父杨时讲学宣道之地,他念及家学渊源,不忍离去,就择居于无锡垂庆乡双板桥(今无锡市新区鸿山镇后宅双板桥),为锡邑道南杨氏的始迁祖。卒于乾道七年(1171),葬双板桥西北。杨航长子杨胄请张拭为杨航作墓志铭。娶曾氏,太学博士曾云墟之女,生三子:胄,珵,璁。
杨森 杨遹长子,字汝滋,登进士,任滁州判官。娶陈氏,生子二:周、兴。
杨懋 杨遹次子,字敬之,娶石氏,子一:荣。杨荣徙居中邵武。
杨彬 杨遹三子,徙居常州毗陵。
杨崧 杨适长子,字维申,领乡荐,官从事郎、江阴军户部赡军祭酒,裔孙仍居福建将乐。
杨岳 杨适次子,字维仲,登进士,出仕福州。娶陈氏,子二:公著、公辅。
杨岚 杨适三子,生子诠,诠裔孙现居中福建将乐县吴村,裔孙繁衍。
次山 杨造之子,官苏州监酒库。娶周氏,子一:说。
8世
杨琳 杨云长子,字于美,与朱文公熹同学于李延平之门。娶傅氏,子一:礼。
杨璿 杨云次子,外迁而生卒失详,有谱其条目空白;将乐有当地谱记“处士,生殁失考,妣福州周氏,未归而逝”;锡山谱记“处士,娶周氏,生殁失考”;有福建谱写“子杨应,其后传(福建)建宁、连江”。而鸿山谱始祖附近失考严重,杨璿生平及字“伯璿”为虚构,一子杨泽经比对疑与杨潜搞错,现纠正。
未仕,娶周氏,子二:潜,应。
杨瑾 杨云三子,字德辉,登进士,官湖南沅陵县尉,升江西司理。
娶李氏,子五:淮,浚,泽,滋,泳。
9世
杨礼 杨琳之子,礼领乡荐,官梅州司理。
杨潜 杨璿长子,道南谱失记 ,疑南宋绍熙元年(1190)华亭县令。居杭州钱塘,传杭州庆一支/江苏太仓娄城杨氏/无锡鸿山房,详见鸿山房世表。
子二:燿,燧。
杨应 杨璿次子,不详,其后传(福建)建宁、连江。
杨淮 杨瑾长子,字清钦,领乡荐官。
杨浚 杨瑾次子,字正钦,子二:梦虎、梦龙。
杨泽 杨瑾三子,字安钦,为锡山谱所记;将乐有谱记“迁居延平余杭里,后裔一支迁松溪”。
传浙江天台杨瑾支,详见鸿山房世表。
子一:熠。
杨滋 杨瑾四子,字芝茂,领乡荐。
芝茂公与用和公(杨适曾孙)曾修订族谱。
杨泳 杨瑾五子,太学生,子二:道奉、道泰。
二、无锡《鸿山杨氏宗谱》世表
1世
杨云 杨迪长子,道南房杨时派第七世,字志猷,1098年正月生,登进士,浙江建德县的严州通判、福建路安抚司参议,享年六十三。娶游氏,子三:琳,璿,瑾。
2世
杨璿 杨云次子,外迁而生卒失详。未仕,娶周氏,子二:潜,应。
杨瑾 杨云三子,字德辉,登进士,官湖南沅陵县尉,升江西司理,
娶李氏,子五:淮,浚,泽,滋,泳。
3世
杨潜 杨璿长子,居杭州钱塘,娶钱氏,子二:燿,燧。
杨泽 杨瑾三子,字安钦,居钱塘,
娶沈氏,子一:熠。
4世
杨燿 杨潜长子,一名炫,字日明,原名写“火羽”,据字日明应是燿(耀)。居杭州钱塘,为杭州庆一支,原居杭州西城门即涌金门(西湖风景区一带)。子一:宗义。
杨燧 杨潜次子,字日晖,宋嘉定(1208-)间,荐授宣义郎,始自钱塘析居无锡,这就是“鸿山迁祖”;
娶黄氏,合葬东潴村有传,有宋宣义郎日辉公像;子二:宗善,宗达。
杨熠 杨泽之子,字日光,始自杭州析居浙江天台,
娶赵氏,子二:宗圣,宗贤。
5世
宗义 杨燿之子,居杭州钱塘,子一:秉忠。始分杭州庆一支,再分杭州涌金门、浙江台州、山东曲阜三派。
宗善 杨燧长子,是为鸿山庆二支,江苏太仓娄城分支。善生提干,提干生文翁、文英,文翁子杨适,
嗣自庆三支新一派文焕子杨亨(字应雷),改名杨适。
宗达 杨燧次子,是为“庆三支”,即为无锡鸿山本派,字子通,生宋嘉定壬午(1222)六月十七,端平甲年(1234)捐钱帛助国军饷,灭金后授仕郎,德祐乙亥(1275)偕次子济良团练三百人,欲投文信国公麾下,至常州与元兵遇接战,父子与三百人全没,娶苔墩黄氏,合葬彭祖墩有传,有宋将仕郎子通公像;
子二:震发,济良。
宗圣 杨熠长子,字希周,为浙江天台第一支。
宗贤 杨熠次子,为浙江天台第二支。
6世 // 以下仅列无锡鸿山房
震发 宗达长子,字仲修,号省斋,第福二宋咸淳(1265)癸酉科进士,元饶州路(元代路即府,今属江西)余干州教授,生宋宝祐癸丑(1253)八月十七,卒元治癸亥(1323)二月廿九,娶朱舍桥陈氏,合葬衍庆观西原有传;子七:文焕,文炳,文烨,文熙,文炜,文爚,文焯;始分“新七派”。
济良 宗达次子,号仲仁,第福三,从父御元兵中流矢,卒年十九,葬彭祖墩,无后。
7世 // 仅列第新二派
文炳 震发次子,字彦昭,号漱石,常州路(元代府名,辖今常州无锡等县地)通判,生至元庚辰(1280)六月十六,卒大定丁卯(1327)二月十七,合葬衍庆观。是为新二派始祖;娶陈氏,子一:瓛。
8世
杨瓛 文炳之子,字献可,号行素,授无锡州同知,生皇庆壬子(1312)六月十日,卒洪武壬戌(1382)二月八日,柩毁于火,葬衣冠于衍庆观,曾舍嵩山地二百三十亩,并置慎字号祭田一百廿六亩,有同知行素公像;“新二派”是新七支中最大支派,新二派再分“小七派”。子七:诜,誫,譝,詠,论,诩,谊。
9世
杨诜 杨瓛长子,字德先,为河间运司,承差有功授吏部郎中,以事累殁于京,
娶华氏,子三:隆,阶,隐。
杨誫 杨瓛次子,字德光,合葬鸿山东,娶钱氏,子二:约,勉仁
杨譝 杨瓛三子,字德敏,号静约,生至正丁亥(1347)十二月十四,卒永乐乙未(1415)九月十五,合葬鸿山吴王墩阳,娶堠山钱氏,氏生至正己丑(1349)十月廿三,卒宣德壬子(1432)五月廿一,子二:纬,纪,析居延祥胡桥东北。杨纬,一名孝贞,字德熹,德熹公杨纬于明永乐1424年第三次续修鸿山谱;杨纪,一名武淳,号拙庵,为澹成公杨文之祖父,杨文于明正德1513年第四次续鸿山谱。
杨詠 杨瓛四子,字德永,葬衍庆观;娶杜氏,子二:宗,吉。
杨论 杨瓛五子,字德俞,赘长洲县全氏,葬茂字圩;子二:晓,昕。
杨诩 杨瓛六子,字德羽,赘梁溪吴氏,以事谪戌和州(今安徽和县);子二:登,青。
杨谊 杨瓛七子,字德宜,赘奚山吕氏,继赘焦氏,葬东葑铺;子二:暹,继。
10世 // 请参见鸿山谱
专业族谱、家谱印刷厂,族谱印刷、家谱印刷,家谱制作。泰州市家谱印刷厂 江苏家谱印刷厂 无锡家谱印刷厂 常州家谱印刷厂 扬州家谱印刷厂 镇江家谱印刷厂 盐城家谱印刷厂 徐州家谱印刷厂 宿迁家谱印刷厂 淮安家谱印刷厂 连云港家谱印刷厂 南通家谱印刷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