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服务热线:15252608551
谱牒文化研究Navigation
新闻中心News
联系我们contact us
地址:
江苏泰州市高港区刁铺街道环溪路13号
邮编:
225423
电话:
15252608551
传真:
0523-86161315
谱牒文化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谱牒文化研究
族谱续修状况之探讨添加时间:2019-04-22 10:46:06

栾宝源

 

历经宋元之后,明、清两代都有较长的相对稳定的社会经济文化繁盛期,谱牒文化在民间也繁荣起来。名门望族必修谱,一般的散居聚集的姓氏也开始修谱。谱牒文化又向前迈进,深入寻常百姓家。但他们多数是请人代修,因受文化水平的制约,把谱和祠联系一起,当成是神圣的神物而不可侵犯。这就是除知识分子外,普通农户、工匠也能珍藏族谱的原因。这两个朝代是使谱牒文化向民间深入发展的鼎盛时期。因为民间各姓氏的族谱大多数是明正德、嘉靖、万历年间修成的,清代、顺治、雍正的也不少。康熙、乾隆、嘉庆年间有创谱的、有续修的,这是我国谱牒文化发展的第四个高峰期。道光、咸丰、同治、光绪至民国三十八年多为姓氏按祖制续修的。这是晚清、民国年间谱牒文化的继承期,并无什么突破。仍然被族中的德高望重者和有一定的学识和社会地位者所操纵。他们借助20年一修是祖制,不到20年就又续修,不少族大丁盛的姓氏开始分修支谱。修谱开始变味,有时成为少数人敛财的工具。有的姓氏因人心不一,一拖就是几十年未修。

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九五七年至一九八五年前,这一期间续修族谱基本上无人问津。一九八五年以后,在海外归侨寻根热的推动下,国内修谱在闽、粤、浙逐渐开始。1990年后,江、赣、皖、湘、川也开始行动,十年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特别是东中部地区已掀起寻根问祖、探源流、联宗亲续修谱牒的热潮。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五个黄金期。各种谱牒文化研究的书籍、姓氏探源等著作纷纷问世。有的姓氏还出版了介绍自己的刊物和书籍,各市县也纷纷建立了关于谱牒文化研究的研究会、研究中心、宗族文化研究会等等。这些机构的成立及其有关介绍谱牒文化姓氏书籍的出版,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法制建设,有力地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笔者近来想对民间谱续修的状况与大家探讨,如有不当,请不吝赐教。

一、续谱认识上的现状

在各姓续修族谱时,笔者发现各姓氏中,对该不该续修谱牒认识不尽一致,可分为五类,两类人反对,三类人支持并参与。反对之一的是固执己见者,有少数的人认为修谱是复旧,修不修无所谓,无谱不照样活得好好的?修了也不见得有什么好处,持这一观点的人由于受红色文化的熏陶把谱当成封建迷信的产物,认为谱牒在解放后早已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何必多此一举?这部分人中有的是因过去家中收藏过族谱后被发现,谱被焚毁,人受折磨,他们对修谱心有余悸,怕将来再遇政治风暴时遭殃。之二是,讳疾忌医者,因自己所生的是女孩,或家族中多是女孩,有的外嫁,有的招婿,生的又是女孩,重男轻女的观念在作怪,认为女孩已是别人家的人,还上什么谱?尽管族中主持修谱的人登门讲清现在是男女平等,修谱与旧时不同,也是与时俱进。无子有女者招婿,女儿同样是合法继承人,只要所生子女随母姓同样可以入女方姓氏族谱,尽管族中参修者费尽口舌,多次登门讲清修谱意义,但他就是不肯参修,拒绝提供信息。这种固执己见的人认为我国仍是以父系氏族为主体的社会,女儿虽为合法继承人,但从血统上来说不是名正言顺,总觉得别扭,因这种心态而导致放弃参修的权利。对修谱非常热心的人中第一类是:在社会上有名利地位,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他们辛勤地工作,艰苦创业有了成就总想给后人留点记忆,于是他们想到了修谱,通过修谱来延续家族历史,传承家 训、家观,希望子孙后代将来能发扬光大前人的事业,这是续修族谱的主流,也可谓是族中的“精英”。第二类:对修谱之义不甚了解,毒草也好,香花也罢,这种人他不关心。但他懂得一件事,谱中有每代人的生辰八字,殁于年月日的记载,办红白喜事翻开族谱可以查到所需的信息,父母去世后,做佛事放焰口都要用到,族谱在手,信息随时可知,不需要求张三拜李四去找老谱。为慎终追远,提供方便。第三类是:迷信者,把族谱当成神物一样崇拜。因为它是列祖列宗生平事迹、殁葬,婚配、生育的载体,对谱奉若神明,他们基于迷信思想观念,认为修族谱非参加不可,否则谱中无自己一户的记载,不是等于断了后代吗?为求吉利,他们不光是将自家信息和盘托出,还要为子或孙挂喜丁,自愿交喜丁钱,希望自己已婚的儿子或已婚的孙子、孙女生个男丁。更有甚者,子、孙尚小还未婚配,也心甘情愿的交上喜丁钱,图个吉祥仁瑞。在族中没有经济实力强的人慷慨捐资的情况下,喜丁钱多,对修谱成功也功不可没。这三种人与前两类人不一样,他们的共 识是认为谱就是家族的根,必须代代相传、根不能中断。但是他们尚未懂得谱牒中蕴含着大量的可供采掘的资料。因为它本身就是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学、人物传记、家族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资料。时至今日,它不但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存在和延续的现实意义。现在在各姓氏中已有不少有识之士开始认识谱牒的价值,从中挖掘整理撰写出传播社会所需的正能量的资料和文章。

二、不同类型的热心者

以上是从对族谱的认识方面而言的,我接着要说的是这十几年来,根据笔者的观察,热衷续修族谱者可以概括为四类。

第一类是:乱攀乱附者。

旧时修谱名门望族对源流非常重视,上溯至某个朝代某个人必须有详实的历史资料,令人可以信服才采用。如不实决不胡乱攀扯。栾氏族谱《凡例》第二条:“谱以溯源流,上治始祖、以推始祖所自出,示不忘远也。若前代失传而妄有援引,是与拜汾阳墓等诮耳。故吾族分派自苏郡,今亦不敢远附,而断自始迁之祖为第一世云”。鞠氏族谱《凡例》二亦曰:“谱之为义,以子孙而溯高曾,犹水木而探操源本。苟或妄有援引,鲜有不贻讥,若崇韬之妄拜汾阳。兹谱之作派白源清。椎从核实而己。”不少姓氏在族谱的《凡例》中皆是这样告诫自己的后人的,但是笔者发现,各姓氏修谱时,有不少姓氏开始背离祖宗的定例,跳开国家的权威典籍而不顾,轻信网络的信息,把自己的姓氏说得多么源远流长,古代多么的显赫,当今如何人才济济,而乱联宗亲,拜爷敬叔,称兄道弟,有的已到痴迷的程度。敦亲睦族修谱之本义也,充分利用当今互联网络的便利,信息畅通等因素,追本探源,弄清自家姓氏的来龙去脉、搜寻迁徙各地的支派,收录古今名人在族谱中分为外纪与内纪两大部分,让后世通晓借鉴,以增强效法之心,积极上进,本无可厚非,但实事求是乃是准绳,要以合符事实为依据,要在确实考证无误后才好这样做。若只是因为同姓就拉扯在一起,乱攀古人,乱附名人,本来是想以此为本宗支增光添辉的,若经不起历史与事实的检验,反而像郭崇韬拜汾阳墓一样,让世人耻笑也!

以上所说的这类族谱的主修者,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财力,意欲扩大家族声誉,他们有时是受利益的驱动,聚合一起组成X氏商会,或X氏宗亲会。利用网络传播资料、乱攀、乱附、乱联宗亲,把八辈子扯不上的人也收入自家谱中作为本支名人。这种哗众取宠、沽名钓誉拉大旗作虎皮的倾向不宜滋长。如果X氏江都某支听说全国有个宗亲会出了本关于《X氏探源》沽名钓誉的书,把该支17世的XX列为第103世。笔者与XX说:你相信吗?你把自己改成X氏的103世好了。他是个聪明的人,一笑了之。修谱时仍按有案可稽的自家谱办事。实事求是要对得起自己播迁于此地的始祖,不能乱溯乱附也。

第二类,保守怕事者。

是由于多种历史原因加之认识上的不足,既想传承世系不被湮没,又怕担政治风险或怕不法为非者利用族谱中的个人信息干出为非作歹之事。这类人修的谱只录一家几代人的姓名,生几个子女,排一下世系、出生年月日、生平简历一律不见,甚至连住址也不肯详细写明。如连云港的X氏谱。这类称之为族谱的谱牒连户口簿都不如。

第三类,开放大胆者。

打破了旧有的传统,除男女都可入谱外,把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血统看成是一家血脉的传承。与外姓结亲后,将外姓子女也录入族谱之中,还编年表,他们的这种做法使族谱成了大杂烩。殊不知非招女婿者,出嫁后多数人是以夫家为主体的,中国自古以来就如此。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至今的计划生育,独生子女政策虽说是子女同样有赡养父母的义务。广大农村地区和城市中绝大多数仍是父母自立门户,双方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是极少数的,修家谱时,多数的是在两处各自的姓氏谱中入册。外嫁的所生子女已经随夫姓,娶妻生子也算成女方娘家之后,岂不荒唐?这类人中也有不少自编家谱或家史的,随心所欲地将自己的一生经历录于其中,无论是平平淡淡,还是轰轰烈烈,他是不去考虑后果的。将小队长、生产队队委、小组长、社员代表等都作为“官职”,念念不忘录入谱牒的人。不知其意欲何为?会给后人留下什么印象?笔者认为:与其如此,倒不如将这些人的简历附上,或者象那些能工巧匠一样简叙自己如何辛苦劳作,为养家糊口、培养子女,尽己之力的人写个人小传,反而能使后代从中受益也。这类谱中有时因恩怨情愁均载其中,实难登大雅之堂。有的夫妻离异后,不顾子女感受,连生母姓名都不准记录,荒诞之极。

第四类,沿袭旧制与时俱进者。

这部分人是主流,是由主持或参与修谱者的素质决定的。他们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懂得修谱就是修史。家族史是国史,方志采集资料补充不足的源泉。修族谱必须慎重,他们恪守旧例,不乱攀乱附,依循祖制,理清脉络,认真编制个人年表。能择其对启迪后人有用的素材,实事求是地评价族中能人,名人,记录于谱,告诫族人,要牢记家规家训、遵纪守法、艰苦创业、勤劳俭朴、团结友爱、尊敬长辈、孝顺父母,要弘扬先人美德,光大祖业,振兴家声。这类谱牒质量较高。

三、续修套用虚构现象严重。

笔者通过与天泰印刷厂蒋杰孙小芳夫妇的交往便利,借阅了不少姓氏的旧谱和新谱的文史资料部分(序、传、赞、志)俗称谱头子,发现本地区的有些姓氏套用名人名门望族撰写的谱序,如铁崖氏之作,熊伯龙之作,周铭恩之作,还有的姓氏无家规、家训,套用其它姓氏的家规家训也不在少数,著作权弄得真假难辨,有时与自家谱不相关联,指文字叙述无自家的实际内容,甚至连“X氏”二字皆空缺也,这就使后人产生怀疑,谱的真实性也就成了问题。例如“栾氏静远堂”一支于2011年修谱时,由笔者所撰的《族史简介》被我宗的另一支借用,那是征得我同意的,但当这一支的简谱被同姓不同宗的亲戚知道后修谱时被套用,前者与我这一支同一始祖文胜公(明成化十年,公元1475年),世系皆一致,而后者始祖名称虽相同,出生年月相差58年(明永乐14年,公元1417年)也。但笔者亲笔撰写的《族史简介》后被改为摘自“扬州文史馆”用于该支修的族谱中。再举一例,本镇陈氏一支族谱的始祖年表出生时间为公元1482年,而序文中说是明朝未年公元1643年迁泰,始祖年表前的小序义说是:“燕王兵燹时迁泰(1402年)的”,前后相差241年。而此时陈姓始祖尚未出生,这两例说明修谱虚构的成分不少,错误之处较多,究其原因旧时百姓文化层次低,文盲多,族谱又不是每户都有,只掌握在少数族人手中,普通百姓根本看不到,也看不懂。还有一些姓氏的族谱世系虚构的现象严重。此类虚构现象最明显的通病是,随宋高宗南渡一说,或是燕王兵燹一说,你想查某氏此前的世系源流,序中所载不明,断层现象比比皆是。谱中记载往往第二世、第三世甚至连续四、五世都只是有人名而无出生年月以及殁于时间。这是因为宋元以后由于私修谱的大量出现,其中世系的虚构或错误便出现了,谱中这个通病与缺陷主要反映在世系的主观虚构和客观错误之上。主要原因如下:一、因为谱牒原来附有的分封、进士、婚嫁等功能,虽然在宋及以后失去了它的作用,但这种残余的宗族理念并没有彻底消亡,若依附于王室大夫之后,可以显示其宗族支派的高贵,这样主现上的虚构就成为可能。二、追认“帝王圣贤、泽被后世,文章节义、昭垂史册,为后儒仰宗。”这一方面反映了这个宗族确有先贤应当敬仰,另一方面有可能出现由敬仰而产生无据追封一个先贤或王侯为始祖的现象。三、宗族谱牒载述、传承于后,其颂祖德善行,以范后人尚属情理之中,但某公假如有劣迹恶行是不可载之于谱的,客观上会导致史料不实,史料不全会造成世系误记,如某先祖为唐代,与之同姓、同名、同大致时代的有三人,且均有史载,将先祖下衍世系,如实载述,其上溯世系又误承同姓同名的他人世系中去。像这类错误就是由于史料不全,由人为的错误所造成的。四、对于民间私修谱牒,既没有专门机构为此监督审核,又无须对本宗支以外的社会负责,而且族谱是只在宗族内流传,秘不示外族人。虚构世系也好,造作人物事迹也罢,只要执掌族谱的人认可,无须旁人干涉,也无人干涉。上述虚构和错误一代代延续就不足为奇了。一般姓氏的族谱很少有一个版本是宋以前为这个宗族保留下来的完整的史料。宋代以后的各世代其中虽有错误之处,但因“二十~三十年一修”,一般族人的记录总体上都是准确的。

四、谱的定名及体例不规范

笔者在本刊去年第2期的《族谱的起源发展与分类》一文中,分别讲述了什么叫《宗谱》、《族谱》、《支谱》、《家谱》、《家乘》,针对现在修谱时谱牒的名称混乱现象作了界定,其目的是想纠正,乱给谱牒定名的风气。经过仔细的观察发现族谱的体例在欧、苏两式的基础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苏式是我们常见的,因为它汇集了欧式的优点,如世系图成雁行之序,一代代长幼排列依次,不分地位高贵与卑微,年表也朗若列眉。欧式排列因受横排格式的限制,在文字表述上不如苏式详尽,较为简明。但现在修谱者 随心所欲的大有人在,有的族谱或家谱已变成流年账本,与填写的个人履历表或户口簿差不多,笔者偶然发现一部本地区《×氏族谱》被主持重修的人在封面上加了附注:“××堂×沟分支××支后代部分家族”流览之后发现从目录到内容再至年表存在的问题不少。这套族谱较为典型的是排版方式属旧谱欧式,但这次续修他又改为苏式竖排法行文采用从左向右横排版的惯例,破了竖排传统的行文方式从右向左。由于受篇幅所限,笔者不去详析。总之从这本族谱看来突破体例的地方较多。一、世系图表不用红线用黑线有悖于民间传统做法;二、父名都倒置于后,而不是冠于子女名前;三、娶妻嫁女平民之家虽谈不上门当户对,但也要身世清白,知其籍贯,是谁家之女;四、怎么夫妇殁后均死无葬身之地?上述四点系修谱定例,是不能随便破的啊!随心所欲并非创新是要被人讥笑的。

体例混乱除上述现象外,还有乱增画像:各姓氏族谱是重文字记载,一般不留先人遗像,名门望族族谱在谱上留的先人画像都是名臣、贤人,在当时很有影响的人物,可是现在修谱参修者均成了族中的名人、贤人,都要留下自己的像,这也是这十几年来续修族谱的创举,有的列入功德榜、有的列于名氏录,笔者认为此风不可长,殊不知,旧时谱上先人留下的均是已去世的,值得后世敬仰的名贤啊!你活得好好的,生不列传,活不留像于谱,恐怕也是定例吧!以为续修一次谱,是了不起的功臣,要泽被后世?依笔者看,名氏录上、功德榜上已经有名足以矣!笔者并不反对有历史价值的图片和画像收入族谱。因为作为家族史书,它不是用来标榜自己的纪念册啊!主持修这类谱的人往往自恃在族中有水平、有名望,想青史留名好大喜功的心态在作怪,不可否认有的人是有水平、职务显赫、职称高级、学历不是大学也有个高中以上,但一套族谱蕴藏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编制年表看上去简单,要编好了也不容易啊!各行有各行的行规,你虽有资历也不辞劳苦,但有时出了力却不一定如那些水平一般的有专业素养的职业谱师。苏洵、欧阳修所编的家乘乃中国谱牒的标尺也!它形成的体例即固定的格式传承世代,岂是你想标新立异否定得了的?欧苏体例之所以是典范,首先户上的信息要真实无误,其次排列要得当用词要精炼,尊卑长幼秩次不紊,千万不能本末倒置,先子名而后父名,不先父你出至何处?其三,要注意排版,竖版也好、横版也好,其理一也。竖排父上(竖行以上顶格内)、子下(横格以下竖行内)。子名先谱名,再又名(为现用名),然后字、号,再住址或迁徙处、学历、职务、职称。另行书出生年月日时(配偶亦如此)。不少姓氏的《凡例》中都讲得很清楚。《凡例》者,编书的体例也,你读懂了自然会照例去操作。混乱现象也就少得多了,甚至全无也。

这也许是一种创新吧!

五、存在问题多,根本因素是人

笔者认为民间修谱至今存在的缺陷主要是人为的因素:一与负责修谱的人关系很大。随着修谱的兴起,当今有的编辑人水平不高,略通文墨,以此为职业谋生,修谱人员良莠不齐,这种人对谱学知识不足,也没有什么人或机构对他们进行训练或鉴别,他们只负责来料加工,按族谱的原式样编好世系图和年表就算交差,对谱中的错误根本不管,为了迎合修谱人的需要,不坚持原则,保留原来的史料,随其心愿将未参修的族人原来入谱的记载内容删去,本来有一百户人家的,因外迁失联,无资料提供,只保留要求修的一部分人家,小到十几户也修,至使本届不参修的族人后代以后要想从新谱中查录自家的资料丧失依据,更不要说重新认祖归宗了。正确的态度是应当尽量动员全族参修(指一本谱上的),即使有部分族人此次不参修,也需一字不误地将原谱上的资料保留下来,以备此次未参修者后代归宗有据可考。族谱的续修本来是族内大事,族人要有同宗一祖的整体观念,不能利用电子档使之越修越小,成为一家之谱。

二是,族内修谱班子的组成人员非常重要。组成人员的文化素养、思想品质的高低,将决定 修谱的质量,实践证明名门望族修谱的负责人水平资质高,修出的族谱质量也高,他们的族谱多数是自己组成的班子撰修的,文字畅通、用词精炼、撰文内容真实可靠。有的姓氏虽是请谱师(今天我们称之为专业户)代修,但族内负责校对审核的人能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纠正,质量尚可。有的因本族缺乏人才负责修谱者水平低(旧时甚至是白丁)对水平不高的谱师修谱时存在的问题发现不了,更不要说去纠正错误了。以讹传讹,质量低下,错误百出,实在难登大雅之堂。这种谱的史料价值不大。

三是,多数谱牒的传、序、赞浮华而不实际,多赞颂过分之辞,缺实际事迹,洋洋千言,尽为词藻堆叠,空洞无物,有的平淡无味,言辞粗俗,无人问津,鲁鱼亥豕实属可笑。

四是,错别字多、病句多。如把无忝错为“无黍”的,祖祢错为“祖弥”的,嘉庆成为“嘉青”、颛顼成了“”等等,不胜枚举。连帝王的名称、年号都搞错了。笔者偶遇几位修谱者,其中一位捧着一本谱上的文章中的一句话:“牝鸡司晨清”问我,第一个字“牝”是什么字,我未直接回答他,只说了声“母鸡”,他走开了。有个人当笑话说:哪有母鸡早上啼鸣的,是“公鸡”!我说:此字读pīn,“牝”者,在禽畜 中为雌也,公为牡也。其实“牝鸡司晨”语出自《尚书·牧誓》。“牝鸡无晨;牝鸡司晨,惟家之索”说的是商纣王宠幸妲己,她说的话纣王都相信,并按照她的话去做。“惟妇言是用也”。作者写一个勤劳的妇女俭朴能干,每天起得非常早,家人都能听见她清亮的叫喊声:“好起床了,天亮了”。象公鸡报告早晨到了一样。这个词用在这里显而易见并不正确,怎么能把她与纣王宠幸的妲己相比呢?字也好、词也好、病句也罢,造成错误的原因是校对的人不认真负责;二是修谱者水平不高,缺乏历史知识;三是粗心大意,未能发现问题。一部族谱的质量高低确实是与族中修谱有无人才把关关系很大。

产生这些问题往往是由于主修人为标榜宗支源远流长,祖功宗德深厚为使近亲显扬名声,称誉于族而大力渲染;另一方面由于族亲的关系,对族内的阴暗面揭露不够,以“隐恶扬善,为尊者讳,为亲者讳”的态度而“子隐父讳”,缺乏秉笔而书的正气,使作为族史的真实性受到影响。

笔者认为修谱就是修史,家族史涉及的人和事必须实事求是,秉笔直书,不能感情用事。是就是,非就是非,不要乱攀,不要夸大,也不要缩小、涂脂抹粉更无必要。有的出于一己私心,抬高自己的身份更加可悲,只能贻笑于后世,我们现修的谱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笔者出于对谱牒文化的爱好,由衷地希望中国历史上的这一奇葩在原有的基础上开放得更加纯丽。这就需要有志于此的同仁携手并肩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多出精品,不出垃圾,为继承和弘扬中华谱牒文化促进整个国民素质的教育和提高作出应有的贡献。

 

 

 


专业族谱、家谱印刷厂,族谱印刷、家谱印刷,家谱制作。泰州市家谱印刷厂 江苏家谱印刷厂 无锡家谱印刷厂 常州家谱印刷厂 扬州家谱印刷厂 镇江家谱印刷厂 盐城家谱印刷厂 徐州家谱印刷厂 宿迁家谱印刷厂 淮安家谱印刷厂 连云港家谱印刷厂 南通家谱印刷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