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址:
- 江苏泰州市高港区刁铺街道环溪路13号
- 邮编:
- 225423
- 电话:
- 15252608551
- 传真:
- 0523-86161315
乐学堂东淘王氏续修族谱之时,族人们提得最广、问得最多的问题为:什么是家谱?修它何用?说实话,每当听到这样的问题,我等无不感到痛心和遗憾!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说明了像家谱这种重要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我们王氏族人中出现了可怕的衰微现象。对一个家族乃至于一个民族来说,最可怕的:一是遭受侵略战争,有亡国之危;二是国家和民族文化衰微,有忘种之险.比亡国之危更可怕,为万劫不复之祸。基于这样的观点,我等未雨绸缪,在此将族人们提出的问题一并作答。
什么是家谱?家谱也叫族谱、宗谱、家乘、谱牒等。它真实记录着一个家族历代先人行状,并含有大量详实的历史、人文、地理、建筑、宗教等多元资料。家谱是中国人特有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家族后人寻根问祖的唯一依据,它与国史、方志形成中国历史文化的三大支柱,这是何等之重要!然而,历史沧桑,族谱世代相传、保存完好者非常少见,各姓氏所藏族谱或俱焚、或散佚,我乐学堂《东淘王氏族谱》亦难逃此厄运,诚为可惜!《东淘王氏族谱》从明万历己酉年(1609年)间至今,历400余年,迄今为止,无论官方还是民间,经多方搜寻,一无原谱,二无续集,我等纵然想续修传承《东淘王氏族谱》,是何等的无米之炊、举步维艰!可喜的是,姜堰王氏族人,硬是冒着生命之危保存了光绪、民国版两套《三水王氏族谱》。谱中资料显示:三水(今姜堰)、东淘(今东台安丰)王氏族人,均同属王氏始迁一世祖伯寿公后裔,明代第一版王氏族谱将三水、东淘两地族人统编造册,后姜堰后裔历经清光绪、民国和当今三次续修成《三水王氏族谱》,为乐学堂三水支谱。有关第一次修谱之经历、王氏家族许多珍贵资料均在编无遗,这便是我等如今对《东淘王氏族谱》进行首次续修的主要历史资料来源。我们不得不对姜堰族人表示由衷的赞叹和感谢!
那么,我们乐学王氏族谱,承载了哪些鲜为人知的重要内容呢?
第一,能让我们找到乐学王氏之源。
《道光泰州志》和《三水王氏族谱》记载:太原王氏:王氏出自姬姓,原籍山西太原郡,自宋室南渡,始徙新安。后因兵乱,复徙姑苏。我太祖统一海内。其元世伯寿思归故土,仍徙江北之安丰场,此王姓迁泰之鼻祖也。生二世三子:孟国祥,析居安丰场北,七世大儒艮号心斋其后也;季国祯,居安丰场南:仲国瑞,徙姜堰,即古之三水镇也。国瑞生三子:长敬字贵卿。次教字善卿,七世栋号一庵其后也。三新字宁卿。洪武中,敬以人才授湖广汉阳府,推官部委南京督工,鸣锣惊驾,定鼎之初,乐于用才,重于执法,谪充山西安东卫小旗军役,由此不通往来。
关于始迁一世祖伯寿公何时迁泰,专家学者们众说纷纭,但家谱中有《户帖》为证:洪武三年,经报请户部批准,王伯寿携妻及三子一女、吴船三只、马二头,迁泰州安丰盐场定居。我族当以此为定论,绝非“洪武赶散”。这倒也证明了老祖宗有先见之明,以一句“思念故土”为由,宁可沦为盐丁,也不愿被赶去“充实凤阳”。
家谱描述始迁一世祖伯寿公云:伯寿公为“唐兵部尚书大献公之后”。这句话引起了一些专家、学者的关注,他们翻阅了大量唐代国史方志资料,查无“唐兵部尚书大献公”此人。于是,便有了王氏族谱“无中生有,哗众取宠”、“牵强附会”等评头品足之言。王氏族人也坐不住了,思量着:我族第一版族谱出版时已经载入了“淮南王氏三贤”的厚重文化,我们家族有什么理由再去攀附一个“子虚乌有”的“大献公”?三水王氏族人万般困惑之下,只得求助于安徽大学文学院教授,终于得到令人振奋的消息,一本由安徽大学(211工程)、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全国高等学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共同研究整理出版的《新安名族志》发行了,这本书原著作者为明代嘉靖年间戴廷明、程尚宽等,书中专门记录徽州各名门望族的历史。尤其是详细而清晰的记录了我王氏源流,先祖大献公王璧等先人行状,与我族谱中伯寿公为“唐兵部尚书大献公之后”,“始徙新安”之记载完全吻合,这样的典籍再过硬不过了,其可信度可谓至高无上。除了文献资料外,大献公王璧之墓就在新安的湾滩,新安王氏族人至今仍将其保存完好,就这样,专家们产生的疑问迎刃而解。事实证明,有好多国史方志无记的历史,却为家谱所录,这更加说明了家谱在敦本修文、存史资政、睦族齐家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第二.明《东淘王氏族谱》为朝廷官府督令编修出版。
德在明万历年间第一次修谱时,钦差直隶两淮巡盐监察御史彭端吾视察东淘盐场,两谒王艮家庙,咨询三贤家族是否有家谱供阅,但只见三贤族谱遗稿,王氏后人未及汇编,感慨叹息之余,当即写下《鹾台宪檄》,命泰州府自檄文到达之日,督令王艮孙王之垣、曾孙王元鼎详实修谱。族谱修竣,南京翰林院焦竑太史到东淘阅谱后,命朝廷工部尚书,南京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丁宾作序,这才有了三贤家族明代第一版族谱。族谱第一版是根据“淮南王氏三贤”王艮、王栋、王襞遗稿编修而成,真实记录了以三贤为核心的家族发展史。族谱将东淘、姜堰两地乐学同宗“统而计之,为世十三,为丁二千八百六十有六。”足见当时乐学王氏人丁之众。我《东淘王氏族谱》首修,为明代众多朝廷命官高度重视,难能可贵。
第三、“淮南王氏三贤”与中国哲学史中的“泰州学派”。
我七世祖王艮、王栋,八世祖王襞,被誉为“淮南王氏三贤”。
王艮(1483—1541),字汝止,号心斋,古泰州东淘安丰场(今东台安丰镇)人。明代平民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泰州学派的创始人,为始迁一世祖伯寿公第七世后裔。王艮发扬恩师王守仁的心学思想,反对束缚人性,引领了明代后期的思想解放潮流。他一反经典传统说教,匠心独具地举起“百姓日用即道”哲理大旗,将儒家思想下移至平民阶层,让“愚夫愚妇”都“能知能行”,把“百姓日用”作为区分“道”还是“异端”的标准。王艮倡导的“乐学”思想和王栋、王襞对“乐学”思想的阐述,泽被古今,为古今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所推崇。我族亦因此而得“乐学堂”之名。王艮曾在泰州安定书院、东台安丰等处讲学,其学生大多是平民群众,主要有农夫、盐丁、樵夫、渔夫、工匠,也有官宦文人。据《明史》记载,他的学生“上自师保公卿,中及疆吏司道牧令,下逮士庶樵陶农吏,几无辈无之。”罗汝芳、何心隐、汤显祖、徐光启、李贽、顔鈞、吴嘉纪等皆为门人。据清东台出版家袁承业所编《王心斋先生弟子师承表》不完全统计,王艮一至五传弟子来自中国四面八方,计四百八十七人,据东台研究人员最新研究,王艮可考弟子达一千一百三十六人。王艮还是一位励志典范,身为灶丁(盐民)的他,7岁受书乡塾,11岁家贫辍学,随父兄烧盐。19岁随父来到山东曲阜,在拜谒孔庙时得到启发、出现顿悟:“夫子亦人也,吾亦人也,圣人者可学而至也。”于是,“日诵《孝经》、《论语》、《大学》,置书于袖,逢人质难,久而信口谈解,如或启之。”38 岁时拜王阳明为师,终成大家,并超出师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启蒙思潮的先驱者”。明万历四年(1576年),泰州州牧萧景训命王艮族弟王栋督理构建泰州“崇儒祠”,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祭祀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的专祠。
王栋(1503~1581年),字隆吉,号一庵,泰州姜堰镇(古三水镇)人,王艮族弟、一传弟子(小王艮20岁),明代大儒,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自幼受到崇德尚善良好家风的熏陶,后师事王艮,得家学之传,学成后,阐述、修正并发展了泰州学派平民哲学思想,被誉为泰州学派巨擘。他先后聘主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江西南昌正学书院、泰州安定书院等。曾任山东泰安州学、江西南昌教谕、河北深州学正。无论是讲学还是为官,都能诚意修身、崇德尚善、乐守清贫。70岁时朝廷准其退休还乡,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一贫如洗。隆庆皇帝颁发圣旨嘉奖王栋夫妇,称王栋“学问深纯、持躬端正、永端模楷”。还乡后,协助泰州官府构建“崇儒祠”,在家里创办“归裁草堂”,继续教化于民,“远近风动,闻者莫不服膺”。组织乡绅耆宿制定《乡约谕俗六歌》(相当于现在的乡规民约),“使一方风气谐然”。创编族谱遗稿,集族人力量,创建三水“王氏宗祠”,立童子歌(儿歌)形式的“王氏宗祠六规训”,倡导良好家风,促进社会和谐。自此,历代王氏后裔将“规训”视为规臬,奋发向上,人才辈出,贤人善者不胜枚举,赓续绵延。王栋所立“六规训”被泰州市级典籍书目《泰州市家谱中的家规家训》作为开篇之文收编书中。王栋的“诚意修身” 、“责志勤学”、“人欲不能无,”“节制人欲”等思想深入人心。姜堰族人于2011年,在王氏宗祠内为王栋竖立了两米三高的青铜像,供人们瞻仰。
王襞(1511~1587),字宗顺,号东厓,晚年自号天南逸叟,古泰州东淘(今东台安丰镇)人,王艮次子。幼时聪颖,9岁随父在王阳明处学习9年。王阳明去世后,归里从父学,并开门授徒,著有《明儒东厓先生遗集》等书。其恪守父训,终身不仕,坚持民间讲学传道,经常会讲于泰州“崇儒祠”,深受学者景仰。其是泰州学派思想的传播者、发展人。其熔浙江王门、泰州王门学说于一炉,并着力对王艮的学说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改造和拓充,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观念。王艮与王襞既是父子关系,又是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王襞在泰州学派的研究和拓展方面发挥了别人无可替代的作用。
说到“泰洲学派”,有一种社会现象:泰州地区的莘莘学子,在大学哲学课本里读到“泰州学派”,无不感到震撼和自豪!
泰州学派是我国哲学史上极为罕见的、以地名命名的一个哲学流派,泰州学派被认为是“中国学术史上第一个具有早期资本主义启蒙思想”的哲学学派,它产生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处于萌芽状态的明朝中后期。创始人王艮、王栋、王襞(王艮仲子),史称“淮南王氏三贤”,都是平民思想家,教育家。三贤著作颇丰,均被清廷收入“四库馆”珍藏。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黄宗羲在《名儒学案》中首列 “泰州学案”,后中国思想家、历史学家、教育家侯外庐首称之为“泰州学派”。
宋人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理本论”将儒家思想束之高阁,脱离实际,成为统治阶级束缚人民的精神桎梏。王阳明提出了唯心主义“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心本论”,其心学思想重击了“理本论”腐儒思想,打破了宋人倡行的精神枷锁。泰州学派则高举批判腐儒 “存天理,灭人欲”的大旗,提出了“百姓日用即道”、“人欲不能无”的主张,他们在王阳明“心本论”的基础上,推出了唯物主义以身为本(即以人为本)的平民哲学理论。以“人本”、“乐学”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泰州学派”,在我国哲学和政治思想发展史乃至文化、教育发展史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一直影响到我国“戊戌变法”、“五四运动”,对日本、韩国、美国等一些国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有不少中外专家学者在不断地深入研究。
第四、族谱中含有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
明《东淘王氏族谱》中含有部分三贤遗著,如,许多专家学者认为王栋所著《祠堂纪事》等已经失传,却为族谱所录。这不但填补了国内空白,为今后学习、研究、弘扬泰州学派平民哲学思想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谱中录有王氏先祖其它论著和部分诗作等。另有国史方志缺或少的明代《安丰场全图》、《三水镇全图》、《泰州四境图》、《东淘精舍图》、《三水王氏宗祠图》、《崇儒祠图》及若干先祖墓图等等,不一而足,这些无疑是我王氏家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亦可谓是不可多得的泰州学派文化遗产,弥足珍贵。
以上论述,旨在让我族同宗找回我王氏家族的文化自信,从我族出现的文化衰微中猛醒过来,懂得续修族谱的重要意义,是存族史、盗政事、睦宗族、裕后昆,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如今,中国人民正轰轰烈烈迈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王氏族人在实现中国梦的洪流中,要不忘根本,面向未来,砥砺前行,将我族激昂向上的优秀历史文化和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聚升华,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们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为中华民族和世界文明做出了卓越贡献。
2018年8月20日
上一条:大岸头李氏祠堂与现存木主
下一条:姜堰大岸头、倪家庄李氏族谱再修序